花友儿子在学数学
完成了英语词、词的7本练习册;顺便读完了几千本Raz,基本通关…Raz内页
学习大量输入时,她家更兼顾了运动与兴趣。每天保持1小时+的运动,还有多余精力学习西班牙语、法语…今年九月份,大K升入了四年级,也是花友家制表的第四年。如今的大K不仅养成了学习习惯,而且有了时间观念。用花友的原话说,就是:即使我不在身边,他回家也会先拿起学习规划表,看一下自己该干什么,再按照表上的规划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学习。究竟是如何用一张表,能这让娃自觉自愿完成这么多任务的?本文中,花友不仅分享了她家的这张表,更是详细地说明了她做表的一些“方法论”。要让家里的“任务表”真正发挥作用,她的这种做计划思路,特别值得参考。感谢花友大K和小K的娘亲,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家做法!本文由花友大K和小K的娘亲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以下为花友自述——开学啦,大K已经升入四年级了。时间过的真快,感觉一年级开学时的小豆包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一转眼,他已经长成了一个英俊少年。
新学期,我又开始给大K每天记录学习。四年级的大K,这个学期的课程有了一些变化。
Think英语课开始第四册B1+的学习;
理科方面,数学和物理开始了初中内容的学习;
西班牙语课每周3-4节,法语课每周2-3节;
语文相关的培优课、大语文、阅读理解学习;
体育方面:9月份游泳训练是每周5次,每次1个小时;到10月份会恢复到每周6-7次,每次2小时。
看到大K每天完成那么学习内容,有很多人问我:他是怎么做到高效学习的。
其实高效学习,离不开有效合理的学习计划。
大K在学英语
从大K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用学习规划表这个方法。
孩子不仅养成了学习习惯,而且有了时间观念。即使我不在身边,大K回家也会先拿起学习规划表看一下自己该干什么,学习效率一直在同龄孩子之上。
每天可以完成大量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一点没耽误玩儿,大家可以翻小花生社区中查看我的日志,记录了大K从一年级开始每天完成学习内容的记录。
到现在,我仍然坚持在小花生App记录孩子每日完成任其实,最开始我们的学习也没啥计划,就是让大K做做题,做完后会适当给一点奖励——零食、陪玩、小玩具…他要什么我们基本都会满足。我偶尔出差或者不在家,需要爸爸监督时,麻烦就出现了。爸爸因为不常陪娃做作业,不知道娃的任务,导致每次都是无效监督。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把大K每天的学习任务列出来。我不在家的这几天,每天要做什么、要完成什么…爸爸按这张表去监督就可以了。一二年级时,大K每日的学习任务再后来,我又发现一、二年级的娃真的完全没有时间观念,你不给他限时,他能把一项任务拖到天荒地老,写一写“魂”就飞了。所以在计划表里,我又给每项任务增加了时限…一步步走、一点点改,一路摸爬滚打和娃斗智斗勇,经过3年升级,最终形成了一张能帮娃高效学习的规划表。花友家娃觉少,睡得晚。温馨建议,孩子们还是要早睡哦~1.做表原则:一条公式现在的孩子,都有很多的课外班:学科类的,有语文、数学、英语…非学科类的就更多了,体育类、美术类、舞蹈、口才、编程…
我听到过周围很多家长在说:孩子的课程都已经安排满了,再没时间可以做其他的事了,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阅读……
想要高效学习,我们当妈的脑子一定要清醒,先要确定下,这学期娃都需要学什么?是不是要做取舍?1、确定新学期的学习任务拿我家来说,9月大K升入四年级了,开学前我就大致规划好了他的学习目标。1、英语:Think英语课开始了第四册B1+的学习。2、理科:数学和物理开始学初中内容。3、语文:继续抓“培优课、大语文、阅读理解”4、二外:继续西班牙语、法语的学习。5、其他学科:保持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和频率。6、体育:继续学游泳。确定学习内容包括线上的,直播课、录播课、APP课程;线下包括兴趣班、体育锻炼等,还有妈妈牌作业中的教辅也包含在内。把上面这些内容写到你的本本上,或者列到你电脑中的表格里。列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详细,最好能把所有的、孩子每天上学外,你想安排给孩子做的事,都列出来。例如:语文课、背单词、口算、体育锻炼、读书,美术班等…2、学习任务分解公式为什么,常常有家长做的学习计划,孩子完不成?孩子晚上回家吃完饭,就坐在学习桌前学习。说他没学习吧,人家一直在学习桌前坐着,说他学了吧,一个晚上好像也没做多少事。预想和计划的都挺好,但是每次都完不成。这是为什么?一种原因是,我们计划制定的不合理。一种可能性是,孩子没有内驱力,不配合。我先说第一条,怎么样将计划制定的合理呢?我的经验是先把孩子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总计划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方向,是我们在一个规定时间内,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具体每天要怎么落地,我们得先分解学习任务。分解的公式是:学习总量÷学习周数/天数=每周/每天学习量学习总量是:每项学习内容计划学习多少。例如大语文课50节、口算练习册一本、读书10本…这里主要列出的是无固定时间的课程,如录播课,APP打卡课程,教辅等;有固定上课时间的课程,如直播课,线下兴趣班等不用统计学习总量,这部分内容属于已经分解好的学习任务。每项学习内容的总量写好以后,要开始计算学习天数。例如周末、小长假或者想安排孩子出去玩的假期,一定要提前做好计划,减掉这些“非学习”天数。以我家为例。大K这个学期要完成词第4册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这就是学习总量。在我的一通研究下发现:词第4册练习册一共有16个单元;每个单元6页:其中第1、3页每页是10个生词;2、4页是巩固生词用的选择或者填空练习;5、6页是阅读理解。把内容研究透了,就可以按照娃的接受能力开始分解任务了。周末是我们的休息时间,所以不安排这部分学习,一周的学习天数只有5天。经过分解公式计算后,这套练习册我们决定这么学:1、学:这个学期共20周,我计划每周完成一个单元。算下来16周完成16个单元,整册学习就基本结束了。
2、复习:第17-20周用来复习,每周4个单元,周一到周四每天复习一个单元周五至周日不复习。四个星期正好复习完。
3、练习:每个单元有6页的练习,周一到周四每天做1页,周五做2页,周末不做。正好5天内就能消化完一周的学习。
用这套逻辑,能把所有的总任务全部分解成每周/每天的计划,从而形成一张学习频率表。用这种任务分解的方法,大家可以做周计划分解,按学期分解,或者按教材或者课程来分解。2.开始做学习规划表学会做任务分解,和大K高效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每个学期或者假期,我和大K都会做一份学习规划表,这份学习规划表就是大K高效学习的法宝之一。有了学习规划表,孩子就知道在什么时间干什么,需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孩子有了时间观念,就会大量降低磨蹭的情况发生。做表第一步:选择适合孩子的时间周期做时间规划表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孩子的学习任务,确定循环周期。是选择日计划表、周计划表,还是月计划表。例如,如果孩子的每天学习任务相同,就是每天循环,那么制作一个日计划就可以了,日计划的表格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日计划表”有点“家里的课表”这种感觉。如果孩子的学习任务每周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制作的就是周计划,表格大概是这样的:
周计划表是核心计划表,要牢记一点:专时专用,把学习的时间固定下来。如果一个月里每天学习任务都不同,那么就是需要做一个月计划。
整体用下来,我家使用周计划的时间最多、频率最高。做表第二步:注意顺序和时间的细节建议:妈妈作业在前,学校作业在后我家经验是,把学校作业放在中后段,妈妈牌的作业放在前面。这样大K写妈妈牌作业的时候,心里自己就会绷着一根弦,不完成手上的任务就完不成学校作业,多数孩子都是怕学校老师的。要是把学校作业放在前面,娃先完成了,他就会知道妈妈牌作业是可写可不写的,完不成妈妈也不能怎么样。这些都是我和娃斗智斗勇出来的血泪经验。2、每项计划都要限时完成不管是做哪种学习计划,一定要详细到每项任务的具体时间。没有具体时间,娃学习起来就没有紧迫感,知道必须在多长时间之内完成任务,才不会耽误其他学习任务。设计划的时候一定不能脱离娃的实际能力,否则就会沦落成计划是计划,现实是现实的局面。做表第三步:掌握制表四要素,开始制表做表的时候,有四个要素非常重要:日期/星期,具体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如果大家确定了学习内容,将学习任务进行了分解,就能在表格中将学习内容和日期(星期)的位置确定好。但是多数的学习规划表的不合理问题,都是出现在具体时间的问题上!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就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内容。正常情况下,应该按照预估完成时间的1.5-2.0倍的时间设计表格内的具体时间。例如:平时孩子做道口算题要花20分钟,那么在表格中我会给孩子设计30分钟去完成。但口算题有的时候简单,有的时候难,孩子完成的时间不一样怎么办?类似这种情况,在孩子完成当天的口算之前,我会事先了解当天口算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孩子是否能顺利完成。娃写过的算术题因为计划是提前设计好的30分钟,不适合延长或者缩短时间,所以我们这时候应该改变的是孩子当天的口算题量。如果题型较难,就降低题量,让孩子完成预估20分钟能完成的题量就可以。同时我还会告诉大K,如果你提前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他为了抢时间,能多玩一会儿,反而能进一步提升做题的速度和效率。现在,制表四要素日期/星期,具体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我们就可以把内容填到表格里,这样一份合理的学习规划表就可以完成了。大K的9月每周任务表3.4个心得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用计划表,帮娃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大K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摸索到底应该怎么科学带娃。当时经常在网上看到好多牛妈分享,很多人都说,“一定要让一二年级的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当时看了很多文章,都没有人解释“好的学习习惯到底是什么”。现在回头看,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一样,它们是划等号的东西。就像早上起来先上厕所、先喝水还是先吃饭的问题,这三个东西顺序搞好了,坚持下来,习惯就养成了。学习也是一样的。用计划表来学习,就是用“表”帮娃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几点到几点该学什么,几点吃饭、几点看书、几点运动…按顺序来,把学习编进孩子的生活里,孩子慢慢做顺了,就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习惯,孩子自然慢慢就更有目标,更有效率了。制表“小心机”,允许有1-2项完不成的任务
有句话叫“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期待和现实中永远都是有差距的,所以我给大K做的计划表,都预留了一些可调整的空间,他不可能百分百完成每一项计划。我玩的也是一个心理战术。如果大K今天没完成所有任务,最后的学习任务恰好也是我给他划分的“不重要”任务。我会允许他提前结束,去放松休息一下,玩玩游戏或者乐高。这个时候他心里会有一种满足,觉得今天是拿其他项目的好表现换来的“优待”,下次完成学习任务时会更认真投入。所以我可能给娃列了10个项目,但是其中会有1~2个是可做可不做的项目,这些项目会放在整个时间表的最后。可以把这种方法当成一种给娃的心理奖励。两个关键词:开始+坚持
计划其实只能起辅助作用,真正能让娃获得“质”的提升的秘诀只有四个字:开始+坚持。如果大K没有我的监督,他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孩子。坦白来说,他并不是学霸,他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和我小时候比都差很多,但是我们能走到今天,同时学三语,各科超前学,真的全靠我们家长的“坚持”。孩子才小学,远远没到放手让他自主学习的程度,执行效率全在家长监督。小学一、二年级,真的要坐在他旁边,盯着他一点点完成计划,走神了、发愣了,你就得往回喊。到了三年级以后,只要在房间里陪着他,可以做做自己的事,保证他没有一边学一边玩就好了。如果家长回家晚,孩子先到家,可以安排孩子学一些可以独立可以独立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网课、APP打卡,口算…等到大人回家后,快速过一遍,看看娃完成没有就可以了。善用App来学习经常有人问我,每天给大K列十几项任务,真的做得完吗?说实话,我家的任务表只是看着多,实际去做,真的没那么多。一、二年级很多东西都是趣味性的,我们还会用APP去学一些知识。APP上的打卡也就几分钟~十几分钟,它设计课程的时候就不敢做成很长时间的课,看久了屏幕毁娃的眼睛。所以1个小时完成4项APP的打卡,是非常轻松的。在小花生社区里的打卡记录今年大K已经升入四年级了,我们除了每天要完成大量的学习内容,更一点没耽误娃的娱乐时间。(我家每天都会在小花生社区内进行学习打卡,感兴趣的花友可以在我的主页看到过去三年我家每天的学习内容~)还是那句话,娃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如果家长不规划到位,不花心思去挤一挤,最后就会被慢慢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