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旧书找到新知己,从旧书中获取新知识。”四月春风暖,读书正当时。北京报国寺以“旧书新知·读书报国”为主题的古旧书市持续开放,中国书店、北京出版集团、孔夫子旧书网等知名书商展销上万种优质旧书、古籍,剪纸、盘扣、毽子等领域的非遗传人现场耍宝、参展献艺,个人摊主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摆出“镇摊之宝”,累计多个展位,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古风市集演绎国潮风尚,书香满园打造阅读盛宴。广大游客踏青、赏花,游古建、看旧书、觅新知、品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与观赏体验,花式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激发市民的参与热情。
交换童年的伙伴传递指尖的书香
“看书的时候,可以跟巴巴爸爸一家游历很多国家,认识很多小动物;看书可以教你应对危险,学会帮助别人,以及保护自己……买的话就一块钱一本啦,你也可以拿其他的书来换。”在儿童图书交流区,来自京华实验学校一年级的稳稳正向小读者推销儿童绘本《巴巴贝尔去寻宝》,分享阅读体验,展示图书卖点。这套“生意经”,则是她从《乌鸦面包店》中学来的。出摊前,稳稳特意把书认真重读了一遍。年仅7岁的小学生,阅读量已有上千本。小摊上的每本童书,都有明显翻阅过的痕迹。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巴巴贝尔去寻宝》拿出来交易,稳稳拿出自己最近在看的《神探迈克狐》,认真说:“因为我已经是一年级的大孩子了,现在要看文字书,绘本可以分享给比我小的小朋友,也希望他们可以通过看书得到帮助。”下午,她还约了同学一起“考察市场”,计划后续合作出摊。
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在翻阅、选购旧书。本刊记者何娟摄
主办方每周末都为童书交流提供免费摊位,很多学生和家长报名参与。稳稳妈妈告诉记者,这些二手童书都是选了很久才挑出来的,“每本儿童绘本她都舍不得,都是她童年的小伙伴”。
在古旧书展区,54岁的个人摊主刘先生,同样把书定义为“童年的小伙伴”。这片书摊上,来看书、买书的大多也是他的同龄人。“年的《寇准背靴》《俞伯牙与钟子期》,年的《女儿国》,我从北京坐飞机去海南买来的,我才舍不得卖呢,遇见识货的人,才勉强拿出来给他们看看。你们记者来了也能看,希望你们多宣传,比如‘寇准背靴’的故事,现在很多小孩都不知道了……”刘先生小心翼翼地从背包里掏出3本连环画,仔细打开塑封包装,向记者展示珍藏,只准看,不准翻。他家中藏书万册,挑出来摆摊的不过百余本。相比卖书,刘先生更希望通过书市遇见聊得来的书友,有机会与人共读共赏,“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讲,这叫‘时代的眼泪’”。
位于报国寺西南角的欣汇书屋,是一家开办了20多年的二手书专卖店。不愿透露姓名的店主夫妇,早早相约提前退休,开启古籍、旧书的经营事业。“这本《李四光》,人民美术出版社当年一共才印了册;那套《红楼梦》,戴敦邦画的,名家手笔;您左手边第一列第三排,都是外国名著……”说起柜台上的老书,年近70岁的老爷子如数家珍、记忆清晰,可以准确说出作者、出版社、印刷数等相关信息,讲述图书背后的故事。不到20平方米的店铺,四面环书,仍摆放了3个小凳子,“我们小时候的书店,只能指着买,不给翻着看。在我这儿,只要您是爱惜书的,都可以翻看,可以拍照,坐凳子上看一天都没关系,我们老主顾也多。”说起自己的经营理念与服务精神,老爷子一脸骄傲。在这里,泛黄的书籍焕发出人文光彩,指尖的书香新添人性温度。
相比富有个性化和年代感的旧书店家、个人摊主,孔夫子旧书网等知名书商摊位,因为品类齐全的多样化、积极拥抱年轻群体的现代感,受到更多读者的光顾。
孔夫子旧书网两个摊位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史地理、文学名著等各种类型的书籍一应俱全,推出毛边本、签名版特色图书,还用玻璃柜台为珍稀的历史文献、古书典籍打造展示橱窗,买书、换书、卖书多个渠道“线上+线下”流通循环,书摊前的读者好似自动转盘,不同年龄层次的顾客络绎不绝。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期,孔夫子旧书网有近半数注册用户年龄超过50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注册账号,当前40%以上用户在30岁以下、33.3%在25岁以下。“这比网购便宜,省去邮费,还能亲眼看到一些古书。虽然买不起,但是摆放出来,感觉也有宣传价值,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史料古籍的价值!”21岁的大学生小王已经连续两个周末来报国寺打卡看书,每次都满载而归。
看见小王接受采访侃侃而谈,戴着老花镜、挂着老年卡、腰间别着收音机的叶大爷表示:“我看新闻呐,有些高校图书馆的出借率跟十几年前没法儿比,难得还有年轻人爱逛旧书市。你们要相信,爱读书真是大财富,我当年就是为了存书多买了一套房,现在的书和房子,都升值了!”现年62岁的叶大爷生在邮政大院,从小就有阅读书刊和收藏古书的习惯,日常打卡潘家园、中关村等古旧书市,搜罗寻宝。“这本《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那本《国家与学术》……我都有!我买的都是平装书,不占地方,轻便好看。”他指着书摊,向大家一一“炫耀”家中藏书,分享淘旧书、修古书、读旧书、获新知的经验技巧,还不时掏出手机与年轻读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