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与“杯子”打交道,但你可曾想过,平平无奇的“杯子”背后可能大有文章,比如——
当一位中年男性用不标准的沪普说“杯子”时,它指代了一个不锈钢虎牌保温杯;当一位年轻女性用尖而细的声音说“杯子”,指代的是男朋友送的被打碎的定情信物;一个留学生用洋腔洋调说的“杯子”,指代了价值连城的文物玉杯……从语言学的角度上,这些“杯子”是否一样呢?研究语言现象,又应该强调这些“杯子”的同一性还是差异呢?
这样一场激烈的讨论,曾出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春季学期《语言学概论》的线上课堂上,针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正反双方你来我往。
上下滑动查看《语言学概论》课堂讨论
课堂:《语言学概论》
借用具体例子和生活化情景,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老师将理论难度较大的,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语言学概论》课讲解得通俗幽默,深入浅出。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学的概念、理论、方法的同时,能够利用所学,对社会语言现象进行自主分析,并在实践中用于语言文本的解读。
为激发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课程还设计了一些创新的进阶作业,比如建立《咬文嚼字》“网语漫谈”栏目投稿论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写作。从发布征稿启事,为学生的选题提供指导意见,到对初稿进行润色,最后投稿、发表,徐默凡老师利用网络空间为参与的同学们一对一提供在线写作指导,在实际背景下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获得了卓越教学、卓越育人的教学效果。
从《语言学概论》
到《前排吃瓜——流行语百词榜》
前不久,《咬文嚼字》“网语漫谈”专栏精选近五年的一百篇文章结集出版,每篇文章考据一个语言现象,广泛涉及词源、用法、文化心态、社会心理,一百个流行语,九十三位学生作者,完整记录了新时代的新词新语,以点带面勾勒出时代风貌。
今天,我们与徐默凡老师进行了一次对谈,他将与我们聊一聊《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授心得以及《前排吃瓜——流行语百词榜》背后的故事。
徐默凡老师线上教学
01
q:我们了解到,《前排吃瓜——流行语百词榜》这本书精选自《咬文嚼字》“网语漫谈”专栏,您和这个专栏的缘分开始于何时,同学们又是怎样加入进来的呢?
a:年,《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了专栏“网语漫谈”,记录网络语言现象的变迁。一开始是我在写,后来和我上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业结合起来,就变成学生是主要作者了。这次,从近五年的文章中精选一百篇结集出版,一百个流行语,九十三位作者(有人选了两篇),也算一个可喜的成果。
02
q:作为学生,最紧张的是等待老师念出成绩的一刻;到了大学,最忐忑的就是把论文交给老师,等待评语啦。下面,就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刻,请默凡老师评价一下同学们在“网语漫谈”论坛投稿的质量都如何呢?
a:老实讲,这类介绍网络语言的小文章并不好写,既要有学理支撑,又要通俗有趣,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初稿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同学们都非常善于学习,勤于改进,所以最后成文的质量都很高,而且他们有新鲜的语言生活,多角度地反映了网络语言的流行和变迁,这是最大的优势。
03
q:有人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请问默凡老师都是如何指导同学们修改论文的呢?有没有什么修改论文的锦囊妙计可以分享给大家呢?
a:第一个是要有读者意识,要知道你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然后根据预设读者的知识水平和阅读目的去调整自己的文章结构和文字表达;第二个是多学习已经发表的文章,多模仿前人的成功经验;然后就是多实践,多改一稿、多写一篇都会不断进步的。
04
q:默凡老师的教学,条理清晰又不失幽默风趣,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您的《语言学概论》也一直是中文系的大热门。面对着这次新冠疫情,线上授课的方式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呢?
a:我的线上授课采用的方式比较复杂:事先录制课程内容,每段15-20分钟,上课时间先观看一段视频,然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