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阳天修行三阶阅读感悟之5

1、“新儒学”可分为“理学”和“心学”。“理学”之“理”,是指“天理”,“心学”之“心”,是指“心性”。2、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是唯一的太极,天地万物由此分殊。“理”是至善的,但是,“理”行世时要化作“气”,这气就有清、浊、阴、阳之分了。清而生善,浊而生恶,于是人类也就有了善恶。由于天理是至善的,因此人的先天本性也是至善的。朱熹把人的这种先天本性说成是“天命”。与此相对,他又把后天养成的特性说成是“气质”。“天命”和“气质”常常矛盾和错位,所以一个人应该省思自己的“天命”,并以此来改善自己的“气质”。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放弃“人欲”,服从“天理”。而且,要知而后行。3、朱熹认为,只有领悟了“天理”,才能领受自己的“天命”。而要真正领悟“天理”,必须通过“格物”才能做到。但是,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因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必须进入“主敬涵养”的修行过程。那就是敬畏、收敛、谨慎、警醒、专一、严肃。其中,又以“敬”为核心。4、王阳明比朱熹晚了三百多年,当然仔细研究过天理学说。终于有一天,他猛然醒悟,天理全在心间。他对朱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朱熹的精神气魄很大,但主要忙着考察、格物,而没有花更多工夫在自己身上,“切己自修”。如果能“切己自修”,就会在自己的心灵中有更深的投入,发现格物不如修己。5、研究心学,必然要触及一个核心课题:心的本体是什么?王阳明回答,心的本体是“良知”。“良知”,这个概念孟子也提过,是指一种不必经过考虑和学习的道德本能。王阳明顺着孟子的意思延伸,却不把“良知”看作一时一地的偶尔爆发,而是看作整个心的本体。/05/:50艳阳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ytzyj/10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