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成本太高。
不是所有书都值得坐下来,认真研读。
快速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大脑的运作方式快速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尽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输入。
我们说的是得到,而不仅仅是读完。
那就意味着咱不能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它必须是科学有效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的阅读速度有两个瓶颈。
一个是大脑接受信息的带宽。
另一个是眼睛识别图像的速度。
人类大脑一秒钟可以处理多少信息呢?
根据今天对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我们人类一秒钟能够接受的信息,大概也就是12–25个汉字。
这还仅仅是带宽。
就如你家的网络带宽最高可达M,但实际使用时,肯定达不到。
我们在阅读文字时,看到的都是图像,大脑还要再做一次图像识别,才能将其转化为文字。你读过的书越多,图像识别的速度也就越快。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或者词组,速度马上就会降下来。
我们说的还仅仅是硬件(人脑)带来的限制。
这么说你可能很难理解。
让我们做个实验。
尝试在1秒钟之内快速阅读完下面这句话:
身笔你魉看魍七纸
好,闭上眼睛,你看了什么?
好吧。我承认这几个字是我随意乱敲的。
这次正式一点。请尝试在1秒钟之内快速阅读完下面这句话:
钢笔春天牙膏大蒜
闭上眼睛,这次你看了什么?
是不是比刚才多了一点点。我说的不是字数,而是你获取的信息。
让我们再进一步。
接着尝试在1秒钟之内快速阅读完下面这句话:
这次看到信息多了
闭上眼睛,你看到什么?
这三句话有什么不同?
你获得的信息呢?
没错!这就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现在我们按照最乐观的方式计算,你不会遇到生僻字,字面意思你都能理解。每秒25个字,应该是极限了。一本10万字的书其实并不厚,假设你开足马力,每天8小时用来阅读,一切按照最理想的情况,读完这本书你大概需要67个小时,1周多的时间。
我们说的还只是读完,理不理解是另一回事。
你不可能用正常的方法快速阅读。
要想加快速度你必须尝试一些新方法。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快速阅读方法,简单来说就是4步。
第一步:初识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一个人的作品基本上就是他/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书籍是这个认知的外部显化。
读书,就是你向作者学习,建立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
首先,你得知道这个人是谁吧?要不然聊什么呢?
在读一本书之前,简单的了解一下作者是谁?他/她在这本书里面都谈了什么?是非常必要的。
以页为单位,从头到尾,保持均速,每页花上两三秒钟,偶尔在某一页多停留几秒钟也是可以的,不用太长。就像你第一次约人见面,大概有个简单的了解。至于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不必太在意。
简单的翻阅也是如此。
在你的潜意识里建立一个模糊的印象。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作者大概花费了多少篇幅?分几部分阐述?用到图表了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稍加留意即可,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这个过程不用太长,就像你在商场里买衣服。
没兴趣就放到一边。
它或许适合他人,但并不适合你。
去寻找其它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如果要继续,回顾一下你对作者以及这本书的大体印象。
准备一张纸作笔记。
在笔记页右侧差不多20%的位置,花费3—5分钟的时间,把这本书还有作者的信息,以及(你感觉)他/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想和你说的话,标注在那里。
在笔记页大概80%左右的部分,画一个从左下角开始的向上向右的坐标轴。
从坐标轴的左下角开始,向右上方随手画一条线。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我们阅读的“行进地图”。
“行进地图”对我们人类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很早以前的旅行家们会一边旅行,一边绘制地图。然后在酒馆、茶舍等人类聚集的地方,一边对照着地图一边给在座的人,像讲故事一样讲述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阅读,一边绘制这张“行进地图”。
先不着急读目录。
目录是一个人的思维体系,一上来就读目录,很容易掉进他的思维体系。
在刚刚绘制的“行进地图”上,随意找到5、6个点,标注上自己的专属符号(比如一面小旗子)。在每个专属符合的下面预估一个对应的页码。
比如这本书差不多页,那5、6个点差不多就是30、88、、、、,随机的标注即可。你自己掌握。
然后标上顺序,比如我准备先看88页,然后看页……最后再看30页的内容。那是你“出发前的行进目标”。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抽查”。
按照之前标注的顺序,翻到对应的那一页。用眼睛大致扫一眼,不用太认真。从里面提取一些你认为比较有感觉的词汇,就是你看了以后觉得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的词汇。把它们标注在对应的页数专属符号旁边。
这个时候你还没有真正的开始阅读,只是有个大致的了解。
怎么说呢?就是有一天,你突然见到了作者本人,你知道要聊啥。
第二步:提取骨架出门旅行,你得有张地图。
这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刚刚绘制的“地图”是你的理解。
现在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作者本人对“这张地图”的理解。也就是他/她的框架体系。
你应该有过在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看电视剧的经历。
一集电视剧差不多四五十分钟,被剪成二三段,每段3—5分钟。大部分剧情都被剪掉了。但并不影响你了解剧情。你觉得好看,可以再去看完整剧情。
书也一样。
真正有用的知识,也就30%左右。
可能还不到。
大部分内容其实是案例、比喻,用来辅助说明的。对一部分读者很有用,对另一部分人直接获取结果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阅读。
最好一开始就把骨架提取出来。
就像旅行时的地图,不是所有地方都要去的。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读目录。
目录是整本书的骨架。是用来串联所有知识的核心脉络。
如果你看完一本书的大纲,仍然不知道他要讲什么。
那这本书不读也罢。
然后是小标题。简单看一下,你差不多就对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了。
然后把书的目录标在之前的“行进地图”(最好用两种颜色,和之前的标注区分开)上,不一定用原话,用你的话也可以。除了黑体字或者小标题,如果有些词你特别感兴趣,也可以标上。
标注完以后,你差不多就可以看到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大概脉络了。
有了这个脉络之后,你的访谈是不是就更有目的性了?
就像聊天,你知道人家擅长什么?自然就知道最应该问的是什么。
一定要带着问题阅读。
我们的大脑在毫无目的的时候会一直保持“无所事事”的状态。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阅读的速度就会大幅的提升。
让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来说明这一点。
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房间里总共有多少蓝色的物体?
好,睁开眼睛,用一分钟的时间环顾左右,搜寻一下房间里的蓝色物体。
再次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房间里总共有多少蓝色的物体?
带着目标搜寻的时候,会更有目的性。你获得的信息会更加准确。
阅读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我为什么阅读这本书?
我想从这一章里获得什么?
这非常重要。
直接从问题入手,对应“行进地图”的坐标,翻到相关的章节,开始阅读(完全没必要从第一章第一页开始读)。
第三步:扫读第一次阅读,尽量避免一个字一个字从左到右的阅读习惯。
它很有效,但很慢。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你这么做。
尤其在你刚刚拿到一本新书,还无法确认是不是值得你认真研读的时候更是如此。
初次阅读,适合以完整句子为单位的速读。
我们的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盯住一个东西才能看清。这个时间大概是1/4秒。有点像照像机,需要聚焦。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需要不停的聚焦。然后将看到的信息通过意识输送到大脑中。如果以“句子或者行”为单位,就会减少聚焦的次数。我们眼睛聚焦的范围其实是一个圆形,当我们看到一个点的时候,周围上下左右的字仍然可以通过余光看到。事实上,你不需要看的那么清楚,大脑具有一定的脑补能力。
举个例子,阅读下列段落,看看你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
根据一所语英校学的研究,不论语词的序顺如何,只要字文完整,即完使全混乱,你也能读懂。因为们我读阅时是不一字个一个地字去看,而是过扫语词和句整话。
你不需要看清每一个字,大脑会自行脑补。
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一句话一句话或者一行一行”的阅读,来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借助手指引导眼球的移动速度。在每一行的文字下面快速地移动。眼睛就会自动跟着手指的速度移动。
手指的快速移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
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有点不习惯。可以适当的放慢速度,然后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加快速度。
遇到生字或者生僻的词汇,直接跳过去。强迫自己继续往下看(除非到处都是生字,这说明你越级了。此时应该果断放弃这本书,找一本自己更容易理解的书阅读。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本书新知识加入的难度和意外超过15.87%,阅读起来就会很困难,但你仍然可以继续阅读,如果再高,难度就大了)。
此时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从作者的文字中提取关键词,捕捉最重要的关键知识。
一篇文章,或者是一个章节。往往是为了阐述一个最核心的东西。
我们上学的时候叫中心思想。
每一个大的段落,可能由几个自然段组成。中间一定会有一个:作者特别希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