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从来就没有捷径可循。不然,古人为什么把读书学习形容成十年寒窗无人问呢?其实指的就是读书学习,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厚积薄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底蕴。读书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普通的道理中也有一些并非人人都明白的真知灼见。比如说背诵课文,这是上学时的必修课。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记不住?有些人却能背诵如流呢?并非是记忆力的强弱区别有多大。而是有些人总是心不在焉,有些人却用心良苦。为什么有些人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有些人却能事半功倍呢?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学习一篇课文的目的何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掌握其内容的中心思想。特别是学习古文更要逐字逐句的理解透彻。只有深刻的理解与领悟,才能背诵时顺畅流利一气呵成。否则,即使你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也可以背诵成文。但很快又会忘记了。这就是因为不理解或是一知半解,这样学到的知识不扎实不牢固。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入木三分,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推陈出新。作者认为这是读书学习的较高境界。
作者以自己为例:二十岁的那一年,我第一次阅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读完我就喜欢上了这篇古文。当时我还是一名知青,下放在茶场。白天我一边采茶一边背诵。睌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看注解和译文。然后,躺在床上分段背诵力求融会贯通。空暇之时,我经常把自己当作东坡先生背诵一次又一次,沉醉在其中之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时至今日,我仍然可以将《前赤壁赋》背诵如流。在自己的文章或诗词中也不时借鉴或化用其中的佳句。正是因为六年的茶农生活阅历,正是因为这六年中积累的文化知识,二十七岁的那年,我加入了长沙市文联诗词协会。发表了若干诗词及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明太祖御宝流落记》还入选了全国民间文学精选。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但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证明自身价值毕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这就是我读书学习的一个片断,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有所借鉴与帮助。加油吧!高考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