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听了会忘记,看了能记住,做了才理解。”这话非常深刻地揭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在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让学生在“做”中求发展,在“做”中求创新。本学期期,我们四年级语文组开展“小学语文探究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接下来我从1.课题研究背景2.课题研究策略3课题研究收获4.存在问题及改进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1.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虚化现象比较普遍,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践性迫在眉睫。因而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提出课题以后我们四年级语文组结合我校对《语文课程标准》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利用每周一次小课题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
二、课题研究策略方法
1.阅读文本选择:从每单元的文章中挑选一篇,然后从学生的主题丛书中练习。(1)从作者着手。(2)从文本内容着手。(3)从单元主题入手。
这样学生对单元主题的领悟会更深。
2、目标阅读法。
没有目的学习学生动力不足,在阅读时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大到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小到段落层次、好词造句,制定明确的目标。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小阅读、读书漂流、同组共读一本书、推荐阅读等各种途径达成目标。
3、方法指引
课堂上老师可以这样引导: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 引导在充分的读书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设置了小组内质疑——组内交流解疑——全班交流解疑等一系列环节,既注意在每一个小环节中为学生留下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又充分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4.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如何将阅读文本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来阅读,也是个性化阅读实践探索的内容。我们设计这样几种活动:课前三分钟活动、读书交流、辩论会、演课本剧等。
丰富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涵。1.语文活动设计和课文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与书为友这一单元时,我们开展了一场辩论赛,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学生辩论非常激烈。我们还经常鼓励学生演课本剧,加入自己的想象来表演。学生带着演出的任务去阅读文本,理解人物,品味语言,就能读出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体验。语文活动的开展与生活经历相联系。如课前三分钟活动,灵活性很大,可以说话讲故事,也可演讲,内容广泛,或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还结合身边的现象,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走上讲台交流自己的感悟。另外,如果在读书中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摘抄下来;读过什么好的书或文章做成读书笔记,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2.学生在课堂上状态积极,思维活跃,对课文内容,学生们总会有不同问题提出;他们还经常挑战权威,对作者、对教师质疑,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闯劲。
3.学生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每个学生他们预习课文时查找的资料,自读自悟的所得,以及不懂的疑难问题。学生们学会了在课本上写写画画,批注评点,许多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不少学生还主动地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了阅读积累,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
虽说这一学期实有了实在的进步,但综观整个研究过程以及各班的变化,尚还不能用“圆满”来形容,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研究结果的理论性呈现形式比较薄弱。
2、研讨的活动有待更优化。本期虽然组织了阅读整本书、读书漂流、同组共读一本书等活动,今后要将探究的话题细化、具体化。
以上是我在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其实作为实践者,我本身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今后还将继续努力。现在虽然我的课题已经结题,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仍将继续这项研究,也希望能继续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