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阅读依然是最深刻的阅读形式

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3.html

编者按

人间四月天,最美读书时。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推出《问卷·第三季》,希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不要放弃纸质阅读;在电子化的趋势下,依然保有对于纸质书的热爱。

与前两季问卷不同的是,本季特请出史航、郑渊洁、肖复兴、唐小兵、傅光明、李冬君和袁一丹七位《天天副刊》的老朋友、资深爱书人士作为问卷“出题人”,他们把对于阅读的思索融入了题目中,在高质量的提问与回答中,读者们可以领略到阅读给人类带来的喜悦与力量。

阅读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行为,希望本版的问卷能够启迪、润泽每一位爱书人士的心灵。

世界读书日专辑第伍期

出题人:李冬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答题人:绿茶(书评人、插画师)

赵宗彪(报人、作家、木刻艺术家)

远方(草婴读书会发起人)

你认为纸质阅读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的阅读方式吗?

绿茶:新形态的阅读方式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上千年来,人类一直保持着纸质阅读,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基因的一部分,就算互联网阅读、电子阅读再发达,甚至把视频、音频都算作阅读的形式,人们还是不会放弃纸质阅读。就连年轻人聚集的小红书上,人们最爱晒的还是纸质书。可见,纸质阅读依然是最时尚、最优雅的一种阅读形式。

赵宗彪:不是。技术进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孔子生活在当下,也会读电子书,而不是竹简。因为方便。

远方:保守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是略含贬义的。但是如果说,纸质阅读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过时、过气的阅读方式——这句话是激进的,那我一定会站在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列。

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无论读书还是看报,都是我喜爱的精神家园。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当然免不了指尖阅读,也读电子书,但是纸质阅读是我夜晚的私人花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这个园丁会越发注意清理花园中的杂草。这么做既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将来有缘到来的孩子们。这座花园并不是迪斯尼,不需要那么大;它也不是植物园,不需要那么多。也许,这就是您说的保守的一种表现吧。

你认为纸质阅读是否正在变成“传统”,要被网上浏览所取代吗?

绿茶:纸质阅读已经有千年的“传统”,只不过纸书的形式有所变化。中国的书籍从“抄本时代”到“刻本时代”,再到现在的“洋装书时代”,而阅读的传统没有改变。

互联网阅读虽然带来很大的冲击,但似乎并不能完全取代。技术革命只是改变传播介质,并不能改变阅读本质,最终,互联网也是“内容为王”。即便,最最传统的古籍都电子化了,也不能改变古籍收藏家对古书的热情。读书、藏书和用书,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各行其道。

赵宗彪:是。一机在手,万册拥有。纸质书不可能有如此贮存、检阅、携带方便的形式。

远方:从我们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看,技术的更新会带来诸多的生活改变,但是我并不担心,我们的书籍会像早先的竹简、绢书那样退出历史舞台,哪怕我们已经从网上冲浪的年代走入了手机互联时代。相反,我个人觉得纸质阅读在将来会成为一项门槛最低的阳春白雪。它代表着个人的修养、文化上的复古认知,等等。

从我们草婴读书会的成员观察,大多数书友是喜爱纸质阅读的。每次的线下读书聚会,都能看到外国小说的各种译本。套用时尚界的一句话:优雅永不过时。

纸本读物能给你投放更优质的阅读内容,并进而引发你的思考吗?

绿茶:思考方式跟阅读习惯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纸本读物对我们这代读纸书长大的人,确实更利于引发思考。白纸黑字是一种神奇的组合,在我们的大脑里会投射一种引发思考的场域,让不同的书籍在这里碰撞、交集、互文,进而生成一股“思想市场”,不同的人各取所需。

赵宗彪:不一定。能否引发读者思考的是内容,与承载物是否为纸质无关。从当前看,纸质书的思想含量并无优势。

远方:不,我不那么确定。诚然,纸本读物有大的体量,可以承载更多内容,但是在如今碎片化和即时化的时代,也有很多可以引发我思考和共鸣的东西。

它们围绕着我们的身边事或是国际时事,这些阅读内容就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sczyj/34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