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刚的读书观唐宝民①唐德刚先生是史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作为一位历史名家,他所读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那么,他的读书经验是什么呢?②当今的书太多了,让人读不胜读。于是,“快读”这种方式便应运而生。唐德刚把“快读”形容为“跳高栏”,把“慢读”形容为“啃骨头”,并进而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他说:“如果没有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读书是会偷懒的。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像跳高栏,一跃而过,永不回头。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共足夫部头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读。相反的,对这种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真是最大的乐事。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诚然不同的境界了。”③唐德刚少年时代曾读过《资治通鉴》,他以此为例,说明“快读”与“慢读”的不同:“我对《资治通鉴》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对于这部巨著,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我对《资治通鉴》有偏爱,数十年来,时时刻刻想再啃’一遍,但却无此机运、勇气和决心来干这傻事。今见柏杨译《资治通鉴》,颇为羡慕。”④“读书写心得也是唐德刚的经验,这条经验,是他的老师胡适教给他的:“记得胡适先生以前告诉我他读书和作文的要诀。他说读书有心得,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之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多年以来,唐德刚一直按照胡适先生的指点去做,发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胡适先生这句话真是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很早便有相同的体验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我识字不久,便由双亲和塾师引导,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常见闻和读书札记很自然地就会变成日记的一部分。真的,写日记、札记最能帮助记忆;纵是忘记了,也能一索即得。⑤唐德刚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写文章的八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这篇文章影响深远。但唐德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却颇有看法,他写了《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胡适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逐条进行批驳。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唐德刚的另一条读书经验—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公认的观点,并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读书方法。(有删改)15.下列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A.读书若无人督促就会偷懒,读到难之处、索然无味之处,难免会跳过。B.唐德刚认为,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是乐事。C.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与“啃骨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D.唐德刚能成为史学大家,是因为他向老师胡适学到了恰当的读书方法。16.海德刚有哪些读书经验?请简要概括。(3分)17.其实,“快读”与“慢读各有好处,请结合本文和你的读书经验,举例谈谈你如何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6分)阅读答案:15.(3分)D16.(3分)要点与评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参考要点:①读经典要“慢读”(读经典要“啃”骨头);②读书要随时写心得;③读书要坚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17.(6分)要点与评分:能结合文章表明自己对“快读”与“慢读”的看法,得2分;能结合作品类型或阅读目的(阅读经验)阐明“快读”“慢读”的差异,得4分。如果只涉及一种读法,最多得4分。例一:文章提到,“快读”是应对当今社会书籍繁多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对于经典类读物必须慢读,(2分)我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像《水浒传》《西游记》之类的经典名著,必须细细品读,常读常新,(2分)而新闻或通俗读物,只要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即可。(2分)例二:唐德刚先生认为经典要慢读,我深有体会。(2分)对于唐诗宋词、经典小说这类作品,我个人习惯细品慢读,体会揣摩,能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感悟。(2分)而像侦探小说、玄幻小说这样的通俗读物,只需要快速浏览,了解情节大意就够了。(2分)例三:文章提到的“快读”“慢读”两种阅读方式,我都使用过。(2分)我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兴趣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法,比如《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有所体会(2分);而时事评论之类的文章,我不太喜欢,就会快速浏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