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线上阅读体会

最初听说这本书是在“成铁微家园”上,集团公司前文联主席吴雪峰以《钢轨的另一端柔软而炙热》为题,点评了《成昆线上》。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不久党办的同志就把这本书拿回了段里,我迫不及待的去领回一本,细细阅读起来。

“我非常乐意把自己倾心码出的26万汉字,作为新一期的《成昆线上》,奉献给我亲爱的读者朋友,邀请大家一起回味那年那月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翻开《成昆线上》,我被这序言的结尾打动。我想,我即将领略到的,并不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半世纪以来,成昆铁路人对成昆线倾注的情感。怀揣着对成昆人的敬意,我走进了《成昆线上》。

全书页,分26章节讲述了孤石危岩整治工长张玉岱、机车司机长黄汝明及两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几代成昆人的酸甜苦辣,动人故事。翻开这本书,感觉每个章节都是那么熟悉,在每一章里都能收获一种熟悉的感觉,在字里行间总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场景,总能遇到一些熟悉的人。尽管名字变了,但情节却如此相似。

譬如张玉岱刚来到成昆线的时候,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自然、平和、顺理成章,他也是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也需要权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所以,张玉岱也是在和妻子进行了多次“交锋”后,才决心留下来。这一点让我感觉很真实,我的身边有很多同学、同事都在小站工区工作,他们也想离开大山,向往外面的日子,他们也会有很多的纠结和矛盾。

这让我想起了年初,采访赶水桥路检查工区工长陈鹏飞时的一段经历。他来自山西临汾,从年来到赶水就一直扎根在了那里,虽然现在他当上了工长,在临近的小镇綦江遇到了自己的爱人,安定下来。但采访时从他字里行间的描述还是能感觉到他初到赶水时的不适应,他也坦诚的告诉我他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这和作者书中的描写是比较符合的,所以这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我相信作者在创作前肯定是到成昆铁路沿线经过了大量采访,收集了很多真实素材后创作的,才会这样的贴近现实。

作者有心的将每一个故事串联起来,让全书读起来十分流畅,逻辑交代也很清楚,虽然每章都有独立的故事,章节之间的联系却很紧密,感觉合情合理。我想这应该就得益于曾从技老师在报社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了吧。我与曾老师见面次数不多,几乎都是在段上举办的培训班和座谈会上,他给我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我不知道需要怎样的热爱,才能让曾老师放弃本该享受的退休时光,一次次奔走在成昆线上,去收集素材,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品味那路那车那人的那些故事。

其实平常我们在工作中偶尔也会听到或者看到有关成昆线的人或事,但从未静下心来,去详细了解成昆铁路人身上的朴实与崇高的品质。《成昆线上》一书,不仅让“老成昆”读来感到特别亲切,更让年轻人读后收获教益。它好似一副催化剂,能够让让人志存高远,努力奋斗。而当下的我们,正需要这副催化剂。

我想,多年以后,再看《成昆线上》,或许会有另一番感悟。不论何时,这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都值得我们铁路人珍藏。

来源:重庆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文字:综合机修车间陈燚

编辑:蒋凌峰

审核:徐安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ytzyj/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