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清明和五一前后,我有幸拜谒了三棵古树,一棵是东安县南镇的年古银杏树,一棵是浏阳市小何乡的年的古罗汉松,还有一棵是我的陆姓宗亲祖先在新化县孟公镇吉龙村种下的年古香樟树。我被它们沧桑的外表、动人的传说和坚毅挺拔的姿态所感动,有一种想为它们写一点东西的冲动,便写了这组散文诗。
(一)
读一课树,在外面读它,我是神
我知道造物的每一个细节
但现在我是一个普通的人
读一棵树,隔着时间的距离
读到的只能是
月中的桂,《诗经》中的檀
我看不见吴刚扬起又落下的斧头
听不到置之河之干兮的檀树的叹息
我只能看见天上的月亮
圆了又缺了,缺了又圆了
我只能听到教室里坎坎伐檀的歌吟
响起又落下,落下又响起
我宁肯到树里面去
与它里面的无数个我
血脉相连,一起与斧头相对
然后,心潮与树的海潮
同时潮起潮落
(二)
这棵树,有人说它岁,有人说它岁
标志牌上注明的是岁以上
也许是其中有一段历史无法考究
也许一棵树的历史
我们谁也没有权利给它下结论
一棵树有三个时钟
当下的时钟纷繁杂乱
许多枝叶细胞脚步匆匆
我们宁愿欣赏它此刻的风情万种
季节的时钟总是过于雷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们往往被自己所感伤
历史的时钟就摆在这里
但也已是现实的彼岸
历史永远是一个无法触摸不断远去的背影
它用有限的镜像蕴藏了无限丰富的内涵
有些人喜欢欣赏历史横截面的画面感
但历史的真实性存在于它的完整性之中
面对一棵活着的大树
谁敢锯断它,到断层里面
看时间在漩涡中挣扎
考古学家的雕虫小技
掏不出历史的真相
掏出的只是这落在地上的虫屎灰
面对这棵活着的大树
我们一面可以目送历史的流水远去
一面可以目睹现实的流水从将来流来
这山间,树涛澎湃
而我心荡漾
(三)
现在,我读的是它的今天,是它的此刻
用照片拍下
此刻它比一张纸还薄
一只鸟从天空飞过
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
一棵树硬是将无数比纸还薄的光阴
叠成这么厚重的三D四维实体
从年前到今日此刻
它成为时间流水搬不动的砥石
成为年时光之火烧不溶的赤金
它的自信来自于
这种在时间面前的坚毅和厚重
(四)
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国度
从它的棱股交错、枝条纵横的结构上
分明可见它有它的昆仑秦岭
它有它的三山五岳
它有它的喜马拉雅
从它的枝繁叶茂、青绿相叠的盛况上
分明可见它有它的九州郡县
它有它的亿万子民
它有它的千军万马
从根茎到花叶
从粗糙的树皮到娇嫩的芽胚
我们不进入它的内部
也会知道它有它的黄河长江
它有它的道路经络
它有它的血脉心脏
(五)
一棵树站着,就是站立的历史殿堂
历史河道的脉络水系清晰可见
它将时光的足迹保存得完好无损
一棵五千年古树
完好地保存了它五千年历史佐证
就在它的面部
看一下它苦难的目录
就足以震撼任何有血性和生命感知力的灵魂
抚摸它的表皮就会被历史的伤痕灼疼
一个旋型结节
给我演示刀斧寒光
一个巨大中空和老久树干的颓失
给我讲述无情的雷电等天灾人祸
给它带来的无数次的伤害
风花雪月,雷电冰霜
一年四季一个小轮回
一个甲子一个大轮回
多少树倒下了
它倒下又站起来
多少树死了
它死了又活过来
(六)
我回到它的血脉深处
打捞它远古的传说
那场大水
它没有去挤诺亚方舟
却意外见证了
伏羲和女娲的传奇婚姻
上帝没有为它建造伊甸园
它却不寻常的拥有了没有原罪的人生
补天,治水
造字,铸鼎
它的枝叶可为鹏羽,可为鲲鳞
化龙化凤,直上万里御风云
年,它必定经历过三皇五帝、秦皇汉武
必定经历过文景贞观、洪武康乾
一棵树
跨一步就是一个朝代
(七)
在此,我看见
一棵树时刻与一把斧头相对
也许,与斧头赛跑是树的宿命
一棵五千年的古树
除了成长和向上
更多的是打击和抗争
还有朽败和自我拯救
死亡有时比生存更轻松
朽败有时比新生更合潮流
在灾难和打击面前
退缩和认命有时更被认可
但是,就是因为它的子民
总有一些不认命的
总有一些敢于抗争的
总有一些逆流而上的
它们传递新鲜空气的信息
积累阳光的热度
接受大地的能量
才使这么一棵树突破时间的围堵
让一颗远古的种子
得以沐浴这新时代的光华
(八)
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历史
就是我们整个民族同贫困苦难作斗争的历史
品读这棵树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抗争和自我拯救
成就了它的高大和生机勃勃
我用耳朵聆听
能真切听到它的千军万马
奋勇前进的号角
我用眼睛细看
能清楚看见它的亿万子民
生命长征的身影
作为一棵树,它与一个人不同
它迈开空间的脚步
它的前行和长征
征服的却是时间,是一个时代的挑战
(九)
远古的时间已深深锲入树的年轮
但近百多年的历史
还历历在目
那么多长出又死去的枝丫
那些叠成疤节磊成苦珠的血泪
那些举着太阳月亮星星
前赴后继、昼夜前行的子民
它们一代一代传递一种信念
输送它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
生命力量
(十)
当我回到这棵树的内部
成为它的一个细胞,一片叶子
我更能紧跟它的时代脉搏
更能体会到它的整体自信
我决心成为它站立于时空之中的
一个分子,一份力量
借助它厚重的历史肌体
我们向天空射出充满生机的
生命之箭
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高蝉,本名陆高产,邵阳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凭。年生,年毕业于原邵阳师专政治系。曾在邵阳县三中任教十年。现就职于邵阳县公安局。业余爱好:思考、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