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的第一部著作,对其内伤病辨治思想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和发挥。李东垣“自幼受《难》、《素》于易水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系统学习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继承并拓展了张氏的医学经验与学术理论;下启其得意弟子罗天益,他的学术思想,在罗天益的《卫生宝鉴》中也多有完善和发挥。除《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以外,李东垣的学术思想还体现在《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对于系统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大有帮助。
从序中可知,《内外伤辨惑论》成书于李东垣的中年之后,对疾病的诊断及用药已多有心得,“诸所诊治,坦然不惑”,曾撰此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增进了后人对外感病与内伤病的理解和诊断。
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卷。
一、关于上卷的点滴思悟
上卷十三篇辨外感与内伤之惑,包括辨阴证阳证、脉、寒热、外感八风之邪、手心手背、口鼻、气少气盛、头痛、筋骨四肢、外伤不恶食、渴与不渴、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及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素问·调经论》里提到,“夫邪之胜,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灵枢·百病始生》中也提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因此,人之百病不离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等。如果人体外感邪气于肌表,气血涌向肌表奋力抗邪,伤于外者为阳,故为阳证;反之,为阴证。是为阴阳证。
东垣对于阴证与阳证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邪气盛则实”,外感表邪的阳证,人体正气未虚,故“当泻不当补”;“精气夺则虚”,如果脾胃有伤,中气不足,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心肺之气得不到滋养,如果此时应用泻法,“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也在旬日之间”。因此,东垣举例京师受困之时,物资供应不及,百姓食不果腹,精神也极度紧张恐惧,脾胃之气得不到充分滋养,解围之后恣意饮食,脾胃来不及运化,阴病诸证蜂起,表现为发热、恶寒等症,时医仍沿用外感病思维,妄用巴豆、承气之类下其实证,误治使病情加重,多有死者,遂创制补中益气汤等方剂。
关于辨脉,东垣在书中提及“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外感风寒......病必见于左手......”,由此可知,东垣学术思想曾参考古人人迎气口脉法。该脉法最早见于王叔和《脉经》,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也有提及该脉法的应用,“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王叔和距离仲景生活的年代仅七十余年,受仲景学术思想颇深。王伟《仲景理法》一书详细介绍了应用人迎气口脉法对《伤寒论》的理解及应用,故可知这套脉法是可以应用于临床的。因此,东垣应熟练掌握了这套脉法以及《伤寒论》辨治外感病的学术体系,并用它来从脉象伤区别外感病与内伤病。而对于内伤诸病的诊治,东垣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此脉法诊断内伤病的不足,有自己完整的心得体会,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诸多疗效。
东垣在书中参考了《难经》与《素问·平人气象论》对脉法的理解,认为脉行五十度周于身,“而荣卫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而“左手主表”“右手主里”,因此如果是外感病,病邪从外来,则左手脉大于右手脉,即人迎大于气口;反之,如果是饮食劳役等因素致病,病邪从内来,则右手脉大于左手脉,即气口大于人迎。
在外感病中,以太阳病中寒与中风举例说明。例如,当寒邪从外来时,人体表层受到寒邪收引,故脉象表层表现出紧象,人体正气未虚,而不能温煦肌表,气血奋力抗邪,故“洪大有力”,按照《难经》及《素问·玉机真脏论》对脉象的理解,对应的是心火之脉的脉象。
而对于内伤杂病,东垣除了认识到气口大于人迎之外,还充分吸收了《难经》“一脉十变”的思想,例如饮食等因素致脾胃虚时,阴火上乘,表现的是心火的脉象,五行中火克金,故在肺脉的部位见心火之象,表现为“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
而对于寒热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在人体中,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传输至心肺,滋养心肺,化为荣卫二气,卫气护卫肌表不受外邪侵袭,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在外感病中,寒邪侵袭卫分,所以阳气不能正常布散,郁而发热,并且“面赤”。肺开窍于鼻,卫气不利,所以“鼻气壅塞不通”。寒邪在表不散,其热的状态也不能正常温养肌体,所以“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能御其寒”,寒热并作,没有间断,直到病邪入里,症状才发生变化。
而内伤病多有不同,虽然也有发热恶寒,头身痛等如外感病太阳病的症状,但内伤病由于脾胃内伤,阴火上乘之发热,是气下陷的郁热。脾胃之气不能正常上输心肺,荣卫二气化生不足,故不能护卫肌表,出现怕冷的情况,是可以间断的;荣气不能滋养脏腑而而出现的“不荣则痛”,郁外感病“不通则痛”不同,并且恶寒这种情况常见于身处于阳气不足的地方而怕冷,并不如外感病得火不能温,“但避风寒及温暖处,或添衣盖,温养其皮肤”,就可以好转。
辨外感八风之邪篇更是详细说明了以上理论,详细区别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不同。
十二条经脉运行荣卫二气、血、津液流行全身,如环无端,全身都受到滋养。手三阳经行于上肢外侧,手三阴经行于上肢内侧,所以阳病时,邪气在表,手背热甚于手心;阴病时,邪气在里,手心热甚于手背。
肺开窍于鼻,东垣在书中也引用《内经》的言论“鼻者肺之候,肺气通于天”,邪从外来,肺气失宣,所以多为表证,例如声音重浊,伤于寒者鼻塞不通,伤于风者鼻流清涕等。邪气在表,但正气不虚,所以口中和,饮食正常。对应第七篇,则外感病“气盛”。东垣认为,“肾主骨,为寒,肝主筋,为风”,又寒主收引,所以风寒侵袭,肌肉筋骨疼痛。
“口者,坤土也,脾气通于口”,所以内伤病病邪在里,正气已虚,不能濡养周身,所以有乏力、精神不济等表现,不能正常运化,所以食欲减退、腹胀不消化。脾虚生湿,故“口沃沫多唾”。脾气虚,心肺之气化生不足,无力固护,同时也有表虚的症状,时受风寒侵袭,所以“鼻中清涕若有若无”。故内伤病“气少”。又阴火上乘,气虚症状加重,脾主四肢,所以四肢怠惰嗜卧。
人身一体,症状百出,而病机相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