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易,且读且珍惜

“走过的是人生,回味的是甘甜”,读书经历既有追梦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喜悦。回味读书的点点滴滴,感慨颇多。读书也是修为,读书才知道自己的浅薄。我出生在苏北农村,祖祖辈辈务农为生。父母亲几乎没有给我提供什么学习的便利条件,在那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年代其实他们也没什么条件可提供的。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太好,再加上家庭成分是富农,父母亲都是在小学毕业后就回家务农,并没有享受到教育带来的福利,他们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兄妹仨身上。但他们坚信读书是我们“跳农门”的唯一途径,一直在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道理教育我们,“只有认真读书才能走出农村”,“如果想接我们的班,不需要任何手续,随时可以回家接。”跟父母亲他们相比,我还是很幸运的,最起码我接受了高等教育,成为村子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我来说体会最深。我从普通高中考上师范院校,成功跳出“农门”,成为吃“国家饭”的人。在农村中学工作期间,我忙里偷闲地“啃”英语、拼专业,而立之年终于考上硕士研究生,帮我从农村跳到大城市工作。在不惑之年我又迈进大学校园攻读博士学位,弥补了未读过名校的遗憾,极大地满足了我脆弱的虚荣心。我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人,前前后后读了二十多年书,在家乡读书期间的点点滴滴记忆尤为深刻。读书,既有接受学校教育之意,也有读课外书之意,在这里我只给大家分享读课外书的那些事儿。我没上过幼儿园,学前一直在家和小伙伴们野玩。上了小学,我才开始接受启蒙教育,逐渐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句子,逐渐对舅舅家的一些藏书开始感兴趣了,也会悄悄地带几本回到家里,慢慢偷着看。据母亲说,舅舅是文革前县中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但在政审时大队干部发现我外婆娘家姓马,和解放前当地一土匪同姓,有涉匪嫌疑。舅舅因此而无缘大学,在家务农很长一段时间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他非常酷爱学习,擅长书法,还能拉得一手好二胡。我对舅舅非常崇拜,心里一直是以舅舅为榜样,想着长大后也能像他那样博学多才。当时,尽管我基本上不懂书上讲的是什么东西,但还是可以从偶尔能认识的汉字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记得有一本《趣味数学乐园》,里面的题目非常有趣、新鲜,有些题目我看不懂,我就会缠着舅舅讲给我听,或者回家盯着父母亲给我讲解题目。我边听边思考,偶尔还真的能懵对一两题。印象最深的就是一道关于计算兔子和鸡数量的题目。凭能力我压根算不出来的,还在想既然都能数好鸡和兔子腿的数量了,为何不顺便把鸡和兔子的数量也数一下呢。我在偷偷看完答案后,到处在小伙伴们面前显摆,看到他们被憋得脸红脖子粗的,忒有满足感。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也会请教高年级的同学,记住解题方法。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就是从这本书中知道的。从那时开始,我逐渐对书开始入迷了。那个年代上学学费很低,一年级不需要缴学费,二年级缴2块5,三年级缴3块5,……到期末学校还要退还一部分学费给学生,通常是5毛到7毛不等,不像现在好多学校是少补多不退。每逢期末,我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贪污”这些“巨额”退款,和同村小伙伴张军“合谋”到新华书店买书。不过当时书店里书的品种比较单一,除了一些农业方面的书,只有连环画册,诸如《野菊花》《苦菜花》《铁道游击队》《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千里走单骑》等等。凡是当时书店能有的,我俩基本上都买上了。从这些连环画种中我知道了唐僧、孙悟空、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也了解一些历史事件。当然,这些知识的获取,爷爷也功不可没,他读过私塾,经常给我普及一些历史知识,讲一些颇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当时的我颇为得意,我可以在小朋友们面前侃侃而谈这些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几乎每天都有新内容,而且还有点知识含量。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当时对于我们来说,买书是好事啊,为什么要合谋呢?因为那会家里收入很低,期末那点退费对家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担心父母会追问学费退款的去处,担心父母知道实情后不让买书。于是,回家后我和小伙伴张军统一口径对父母解释这些书的“合理”来路。我在家看书时,父母问我书的来历,我底气十足地说是张军的。因为张军的爸爸是我们村上第一个考上中专成为“国家人”,在外地工作,家庭条件比较好,我的理由很有可信度,父母也就没有对我的话产生任何怀疑。张军在家也是和我的套路一样。就这样蒙混几年都能平安过关。到五年级的那个寒假,张军母亲到我家串门,大人之间不经意地谈话使我俩的“诡计”露馅了。可能因为是善意的谎言,再加上我俩是学校名副其实的“学霸”,并没有受到父母的惩罚和责骂。读初中期间,随着眼界的开阔,连环画基本上不买了,也不怎么看了,只是偶尔地回家翻阅一下以前藏品,这翻阅带有点回味的感觉。初一的学习相对轻松,学校不要求学生上晚自习,我放学回家基本没有课外作业。习惯了只有语文和数学两门课学习的我,但对于突然增加了好多科目,非常不适应,对课堂学习基本上处于懵懂状。面对这状况,班主任周业虎老师不断地指导我们,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顺利度过不适应期。在周业虎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订阅《中学生》杂志,阅读一些思考人生、畅谈理想的文章。当然,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42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