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童言学童话
——统编教材童话文体解析与教学建议
童话是世界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明珠,是小学生接触较早、阅读较多、非常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统编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童话。那么如何把握童话的文体特征、明确童话的教学目标和要点、运用哪些教学策略让学生体悟“童话的味道”,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做系统的梳理与研究。
一、童话的文体特征解析
人们对童话的概念界定虽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辞海》这样解释: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思想性格的成长。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内容和表现形式浅显生动,对自然物的描写常用拟人化手法,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这样定义:“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以拟人、夸张、变形等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满足于表现人类普遍愿望的适合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
梳理这些关于童话的解释,不难从中找到相同的要素,童话的文体特征也就自然呈现出来。
儿童是童话的阅读对象。童话是给儿童看的,故事情节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接受能力和审美情趣。大多童话故事富有儿童情趣,生动幽默,情节曲折,有游戏色彩。童话,用儿童喜欢的动物植物或孩子为人物形象来表现真善美,在人物上亲近儿童,在主题上贴近儿童的精神世界,符合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因此,要以儿童的视角对教材中的童话进行文本解读,预设问题要符合儿童的思维,依据儿童的兴趣设计学习活动。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点。“童话艺术是幻想的艺术”,幻想是童话的灵魂,是童话的主要艺术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如洪汛涛在《童话的基本论述》中所说:童话中没有物理空间的束缚,没有过去与未来的阻隔,童话通过幻象创造了虚拟的世界,童话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可以不遵照自然法则和科学规律行事。儿童在这个世界里体验不受束缚、自由自在、打破界限的浪漫新奇与精神欢愉,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幻象不是单纯存在的,它常常与拟人、夸张、假设、变形等手法相互协作,使幻象中的事物似真似幻、富有情趣,变得更活跃、更生动,从而建构起一个神奇迷人的童话世界。因此,教学教材中的童话,不能当作记叙文,更不能当成记实作品来教学,不宜引导学生讨论童话故事的真假与合理。
童话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童话二字,拆开理解,“童”指儿童,“话”指故事。童话中,故事是核心,没有故事童话就不会吸引儿童,童话也就不会存在。童话的故事与小说、神话、寓言的故事不同,童话的情节紧凑,故事性强,而且富有浓厚的趣味性,以便少年儿童能在阅读后受到有益的教育。童话故事大多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有头有尾,故事情节完整,有些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使用反复的手法,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因此,教学童话故事要从“故事”入手,设计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表达能力。
童话把事物人格化表达。童话多采用拟人、夸张、象征、假定的表现手法,让动物、植物、靜物等等披上人的外衣,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和意识,把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能够像人一样活动,具有人的思想情感,会说、会做、会想,有感情。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童话中的夸张是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全面的“艺术放大”,使其某种特点、特征获得“最大化”的效果。”夸张还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光彩。童话往往具有讽刺和象征的意味,但如果没有夸张,就会失去锋芒,童话的语言如果缺少夸张就会缺乏感染力。因此,教学教材中的童话,要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