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上练是教师写作的近道儿

笔者最近阅读了教育媒体编辑记者吴松超的新著《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省级教育专业报的编辑记者,作者不仅常年跟教师的各类教育文章打交道,而且也经常深入教育一线,对教师的教育写作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本书中所提的建议,既有价值理念上的引领,又非常贴近教师教育写作的实际。

书中所提及的各类适合教师写作的文体中,除了教育文学类作品和教育评论相对“小众”外,其他各类教育文章都是跟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成长紧密结合的。可以说,写好这些教育文章,就是王阳明先生倡导的“事上练”。

正如有些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样,教师也应该在教室里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写好论文。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的确应该秉持“课比天大”理念,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但是,立足课堂教学写点儿相关文章,反而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往往可以成为名师。”叶澜教授的这句话经常被教师们引用。作者对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作为一位洞悉基础教育的学者,叶澜教授决不会否认写教案的价值。现实中很多教师之所以“写一辈子教案”也没有成长,关键在于没有认认真真用自己的头脑备过课,独立思考缺席,教案的思想含量太低。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因为前者是被动应付的,后者是积极主动的。可见,无论是写教案,还是写教学反思,是否真正有价值,关键在于写作者本身。

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备课、写教案是教师的基本功,应以对自己成长最有价值的方式来备课写教案。他认为于漪老师倡导的“独立备课、参考资料、课堂检验”的“一课三备”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作者提出了写教材解读文章的备课主张,即把教材当作文章,围绕备课目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储备,最后把所思所想写成一篇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教学设计。如果教师一年能认真写个三五篇这样的教材解读文章,自然就会在写教案中成长。

作者认为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尽管在叫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每天的教育生活为观察、感受和记录对象。作者希望教师能跳出课堂,以人生和生活的高度观察课堂、思考教育,更多地把视角调整到师生交往的事件上来,而不仅仅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36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