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CHEERSREADING

年4月23日,全世界的求知者们迎来了第27个世界读书日。作为国内创新阅读的引领者,湛庐文化奉献出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在“把思考作为习惯”为主题的活动中,多位行业先锋与广大终身学习者们一起度过了这一属于阅读者的节日。

湛庐创始人韩焱在直播中对话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思维的碰撞、智识的融合,两位在读书、著书领域的实践,为上百万在线观众梳理出一套阅读宝典......

01

————

坚持阅读的收获不仅是知识

还伴随对人生的锤炼

————————————————

朱永新: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读书写作。这段时间人头脑最清醒、思维最流畅,这时读书就像印刻在头脑中一样。这十多年来我已经读完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读完了蒙台梭利,读完了陶行知、叶圣陶等。

我刚刚读完湛庐出版的《园丁与木匠》,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我读了76天,写了9万字的读书笔记,与上百万人进行了线上分享。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我觉得一边读、一边写、一边和别人分享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式。每天早晨是我开启人生新的一天最享受的过程。

那些经过时间大浪淘沙的经典,会带给你与众不同的思想洗礼和智慧的充盈。当然也包括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以及和我们的时代紧密结合的好书,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对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你读的书越多对书的感悟就越深,对书的依赖就越大。阅读能带给你收获,带给你成长,带给你快乐,带给你宁静。

02

————

怎样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唯有坚持,但有诀窍

————————————————

朱永新:习惯是帮助一个人形成第二天性的重要元素。人类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习惯造成的。人70%以上的行为是自动化行为,所以习惯对人非常重要。

习惯需要用心去养成,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连续从事一件事情,一般认为是21天左右,重复、不断地去做,慢慢就会养成一个习惯。一开始可能会比较痛苦,特别是要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会有痛苦、生硬的过程。但当你习惯之后,就成了你的自动化行为。

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我建议首先要给自己做一个读书的规划;第二是有了规划就要行动,行动要坚持,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养成一个好习惯贵在坚持。

韩焱:很多人都在问,那么厚的一本书你们是怎么把它读下来的?确实有这样的统计数据,大量的人其实读书的时候读到20多页就不再往下读了,这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有一个方法想推荐给大家,去年湛庐出版了一本《福格行为模型》,福格博士告诉大家,你无法养成很多好的习惯,不应该怪自己没有意志力,而是你自己不知道怎么样去养成这种行为习惯。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书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你一定要把自己大的目标进行拆分,分成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以驾驭的一些小目标。

比如说你很忙,每天好多事要做,没有整块的时间可以用来读书。但是你有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如果你有这一分钟,其实你可以读几百字。

韩焱与朱永新连线中

再比如说你总是要起身去喝水,你放下水杯后就紧接着连续下一个动作,打开桌上的一本书,读1分钟也好、读5分钟也好。那么这一天你就可以读好几页书了。一天一天积累下来,可能页的书你很快就能读完。

所以说,习惯一定要跟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可以驾驭的时间资源相关。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些养成阅读习惯的建议。

03

————

阅读是人类大脑最优的选择,

数字化阅读不会统治未来

————————————————

朱永新:很多人都给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也是当下年轻人面前的现实问题:纸质阅读会被取代吗?

现在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基本上都是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也好、屏幕也好,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和载体,他们不可能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习惯并擅长于纸质阅读。

但是我想说,至少在目前的当下,深度的纸质阅读还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当然我讲的纸质阅读也包括了电子图书的阅读。在软件上去读一本长篇小说与在纸质书上读相似度已经越来越高了。

现在更多人在手机上阅读,手机上不断的弹窗、信息、电话随时中断你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思考,从而打破了你阅读的连贯性,对年轻人、尤其对孩子来说,对他们成长是不利的。

阅读本身需要专注力,但是反过来阅读本身又能够培养专注力。静心的纸质阅读对培养一个人的专注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注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在手机上很难培养出这样的专注力,所以这种在线的阅读我是不赞成的。当然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对时间的利用我赞同。它可以帮助你了解更多的信息,把握各种资讯,尤其是快速了解新闻,但是你要想系统地思考、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培养专注力,那就离不开纸质的阅读。

另外,我每天跑步的时候也会听书,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但是听书也不能代替阅读本身,那些是经过别人的消化、别人的理解,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好书还是应该亲自阅读。

所以,我还是提倡年轻人能够学会静心地用整段时间,没有任何干扰地阅读、批注、写读书笔记。

韩焱:阅读可以提升很多跟学习相关的能力,比如朱老师不断提到的专注力。湛庐有很多有关大脑和阅读之间关系的图书,比如像《脑与阅读》,里面提到了在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面都有一个跟阅读相关的区域,叫左侧枕颞区。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看哪种文字,只要是文字,当你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会激活你这个脑区,所以大家就把它叫作阅读脑区。而我们看视频、图像、绘本的时候,这个脑区就不会被激活。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那你可能会问另一个问题了:激活这个脑区跟我的学习能力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

你只有激活了这个脑区,下一步才能激活你提供创造力的脑区。而这个创造力的脑区其实就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所在。所以说,不看文字其实是让你的大脑损失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和创新的途径。

04

————

如何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阅读方法?

通读、精读各有优势

————————————————

朱永新: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像朱熹讲读书法有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等,这些都有用,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的阅读方式。

我觉得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浏览式的阅读,另一种是精读,也就是批注式的阅读。

我的阅读比较有计划性,我会给自己做一个规划。比如我读知名作家的经典,我会排出几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作家,包括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等,做好规划去读;第二就是精读,用心地、一字一句地去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会做笔记、对话,和别人一起分享交流。

对一些比较时尚的书我也读,因为你必须去了解别人正在读的那些好书。像我前几天读的《摆渡人》《解忧杂货店》等等,也包括梁晓声的《人世间》,好评度比较高的我也会去了解。但这些书我可能会读得比较快一些,不一定像读经典那样去细读。

同时还有一种阅读方式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我会带着问题去读书。比如最近我的工作中在调研“双碳”,那么我就会去读一些关于“双碳”的书,关于改变生活方式的书、低碳生活的书。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就会集中一段时间去研究它。带着问题去读书往往会像探照灯一样,去照亮某一类的书籍,可以对这些问题梳理得更清晰、清楚。

韩焱:朱永新老师在阅读上是一个跨界、跨域的状态,既读经典也读畅销书,既带着问题,同时也有对未来能力成长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33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