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林森老人说,他家的房子原先有四进,南北朝向,大门对着正街,正街以西至转角的西门都是他家的——当然是从前的事情——现在我们置身的茶馆,只是原先大宅东边的一个侧厅——它硕大的月梁已经让我们咋舌了,胡林森又说,这是汤溪城里最老的房子。
有多老呢?——他想了想,说,比汤溪城还老80年!汤溪城始建于明成化七年,即为年,距今年。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房子应该有年了!年的民居而不是公用的厅堂,这可能吗?
我们知道,当初宋约是选择一座荒山建造汤溪城的。既然是荒山,怎么可能有比汤溪城更老的房子呢?
胡林森解释:他家的房子是从山下叶拆迁入城的。山下叶?作为汤溪人,我还真的没听说过。山下叶在塘下李与禾边程之间,就是现在的四联村附近。他说,这房子是整体拆迁入城的——拆迁之前,它在山下叶呆过80年。——当时城里西门一带,叫胡里,有胡少卿的牌楼。见我们怀疑,他又说,有家谱记载的。
这是我第一次随老苏进入胡林森民居,日已偏西,房内幽暗,灯下喝茶的白头人并无人起身,我们先告退,约好下次再去——他答应让我们看他的家谱。
二)
汤溪城,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但在太平天国期间,遭到了一场浩劫。“清咸丰十一年(公元年)为发贼所毁”的建筑,县署、县丞署、典史署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说,当时的房子差不多都毁掉了,我们看到气势恢弘的汤溪城隍庙,是后来清同治五年(公元年)知县王日新捐资重建的。不惟建筑,放眼现在的汤溪城里,居然找不到一棵古树,汤溪小学门口的大樟树,比起周边村子的古树,实在可怜。而汤溪县志记载的,并不缺乏古树身影,比如罗汉二松——
“县治之内,川堂之旁,有罗汉二松焉。矗峙左右,顾盼生姿,干古枝繁,离奇特出。或曰未创廨宇之先,即有此树,盖数百年物也。……”(姚元芳《罗汉松赋并序》)
“川堂东西二松,盘旋苍郁,诗以志之。”(汪文璧《罗汉松》)
这两株明代就有“数百年”的罗汉松,在清朝知县谭国枢的笔下还出现过,此后就不知所踪了。它们应该是毁于长毛的,因为,年长者并没有听说过这两株罗汉松,哪怕民国时北佬与南方人在汤溪一带打战(现在八十多的老人都有记忆);或者年,日本人的入侵及飞机轰炸;至于大炼钢铁的年代,人们砍过许多大树,但并没有见过这罗汉松;年破四旧立四新,人们亲见东门街三座牌楼被大型器械相续毁掉,但并无人忆及这两棵树,因为它们早已不存在了。
回溯过往,无论如何,在汤溪城里,胡林森民居能遗存至今,也算奇迹了。
三)
我把胡林森茶馆的照片发给胡波——胡波是金职院的古建教师,他立马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