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
红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王青茜
①《红楼梦》和《乡土中国》联系
读书过程中,四大家族在结构和意识形态上与“乡土中国”有相同之处。
比如书中的四大家族,是一个规模甚大内在联系也甚为紧密的结合体,由亲缘关系联结。正也因此,它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如《乡土中国》所述,中国社会并非西方的团体格局,而是差异格局,在此格局中,家族与家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使社群中的每个分子可以沿亲属差异向扩张或向内收敛。
《红楼梦》中,这种差序格局的灵活变化可以体现出来:家族兴盛之际,在秦可卿的葬礼中,贾家这个主体好像磁铁一般,外界各种对此有或多或少联系的家族都参与进来,无论有无直接亲缘关系又或者是是否连过宗的家族都要“插上一脚”。
又或者是刘姥姥,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为了活过来前往贾府求助,在西洋社会里可能有些怪异,但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西洋社会里讲权利,而我们攀关系,讲交情”。
这就是费孝通所说的“伸缩性”;一个家族可以以显赫的势力笼罩四方,周围人都为之倾倒,可一旦贾府没落,离你最亲近的人可能都会咫尺千里,就似波浪般层层向外推的差序格局。
②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出身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族,贾宝玉的性格与大家族的立业思想格格不入。宝玉随性而为,终日与家中的女孩子们厮混,在旁人看来这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表现。作为家族的嫡系男丁,他理应承担者光宗耀祖的责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将贾家发扬光大。然而在宝玉看来,终日漫在书堆里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这变成了他与家人们的尖锐矛盾锁在,可以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背叛者,他不兴科举考试,追求本心。但现实多磨,宝玉在现实中的种种不幸中看淡儿女情长。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让人趋之若鹜,老一辈对新一辈的严格要求,对于仕途的执着追求,让人不其厌烦。但其实即使是当代人,对于学业的高低始终保持着相似的观点。但我认为我们不必为了迎合别人,守好自己的一份小天地就足矣。
我感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与那些敢于反叛封建制度的人,同情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以我认为对于仕途的选择,应该保持平常心来看待,不求荣华富贵,但求问心无愧,无愧于本心,无愧于为之奋斗的青春。像王尔德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或许就是在林黛玉身上看到了这个特性,才会对这个角色有些偏爱。寄人篱下,多愁善感,又有孩童般口直心快,有人喜有人悲,但不可否定的是她那巾帼不让须眉,可与男子比肩的才情。“质本洁来还洁去,请与污淖陷染沟”也愿我们历经岁月洗礼,仍带着内心的纯粹与孩子气奔赴远方,归来仍是少年。
寂静的夜晚里,微黄的灯光打在已褶皱的纸张上,合上书本,回味字词句段,感叹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或许人们之间不只有美好的事物,黑暗的角落也游荡着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张筱涵①林黛玉与潇湘馆
黛玉所住之所为潇湘馆,是一座真正从内而外适合黛玉的居所
“小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岸,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象居”。它清幽,超凡脱俗。正如黛玉的性情,孤傲又充满才气。婆娑多姿的翠竹、绕阶潺潺的小溪,都让这座小宅子平添了几分幽静之感。潇湘馆虽小,但充满书卷气息,以狭小衬托黛玉的自怜悲观。以书架、笔砚衬托着她的才情、孤高。二者相对,让黛玉的形象更加丰满。正如贾政所说“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这便是黛玉心中所想吧。
竹外繁华,竹里静,竹外喧啸,竹里佳人自逍遥。读罢世间书万卷,终不过,相思劫。
②螃蟹咏
冷香丸的清香压低了你蘅芜苑的傲骨,你不得不莲步轻移,做你大家闺秀的典范。杨妃扑蝶的烂漫隐于人后,桂花下和一首螃蟹咏。这样的宝钗,千百年来却总是滚滚而来的骂名。
宝钗总能察觉到他人的心思,这也许与她幼年丧父,家中虽有个哥哥却是个混世魔王有关。黛玉心思重,总觉得与宝钗不和,宝钗却是无微不至,许多别人没有想到的点她都替黛玉想到了,最终两人相处的亲姐妹一般好。湘云家里人待她不好,思来想去也只有与宝钗吐露。一声声“宝姐姐”,道出了宝钗多少温柔细致?
可宝钗也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姑娘啊,是要经历多少事才能让一个小姑娘这样成熟稳重?都赞美草木前盟,却无人看好金玉良缘。人们都看到了黛玉一次次红了眼眶,谁看到宝钗也在追寻自己的爱情?宝钗虽嫁给了心爱的黛玉,可她真的快乐了吗?直到揭盖头的时候,宝玉还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当宝钗听到那一声“林妹妹”时,心中该有多难过?宝钗,宝钗,你的平易近人被说成是圆滑世故,你对宝玉的深情被说成是成就婚姻,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为自己不公的命运对月哭泣过?世人都看见了黛玉的深情,谁看见你为寻宝玉“金簪雪里埋”?
你该是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在大观园里开的灿烂,芳香弥漫。可惜这般国色天香,散在了凛冽的冬风里。
林艾歆①十一到二十回感悟
这几回揭示了贾府繁华背后的腐败。第十二回贾瑞见到貌美如花的熙凤,生了邪念,之后熙凤设下”相思局”让贾瑞”冻了半死”,又淋了一身的尿粪,最后大病一场,命丧黄泉,这里不难看出王熙凤心狠手辣;她对待下人傲慢,做事雷厉风行,料理府内各项事宜,情商也很高——十一回时贾敬寿辰,贾母不赏脸来,凤姐便用”老人家嘴馋,吃了有大半个(桃)”结果”今早晨略觉身子倦些”的理由,搪塞过去,又开玩笑说:”(贾母)说有好吃的要几样,还要很烂的。这样做既维持了家人的关系,又向我们展示出她为人处世的智慧。
第十三回秦可卿的丧事和贾元春晋封贵妃,一悲一喜,办的光彩、办的奢华,从多种侧面写出当时贾府正处于鼎盛时期,凤姐此时权力大、威望高;作者此回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人物的对话、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宴会现场的气氛,贾府的气派跃然纸上。
第十五回作者通过”王凤姐弄权铁槛寺”这件事写出王熙凤的又一个特点——贪财好利,一边说自己”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却假借贾琏的名义做这见不得人的”交易”,她是贾府里最会管事的,又像是一个不知饱饿的虫子,把贾府这一大块糖,一点一点吃干净;读到这里,原本给我利索,能干,特别会做人做事的王熙凤,跟贪婪,唯利是图有了联系,我对此感到惋惜。
从十一回到二十回发生了很多事,或喜或悲,随着一些人的离世,贾府内部一些关系出了问题。”无功不受禄”,这种依靠金钱和利益维持府”家人”关系难以延续。
②二十一到三十回感悟
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故事。其中我对二十二回以及二十三回印象深刻。
二十二回对薛宝钗生日会这件事展开了叙述,席间凤姐、薛宝钗、贾母等人的语言和行为举止丰富了情节;元妃在生日会上送出灯谜,供大家消遣,这字面上像是个“普通”的娱乐节目,但事实上,每个人给出的灯谜都与自己最后的结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早就在这里给这部作品定下了结局,同时也埋下了伏笔。这些灯谜很有特点:诗句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是这个人,但句句说的是这个人,文笔斐然,令人敬佩,每一句用词都很简单,但是和讲究,如“轻站”“人方恐”等等,这些词并不难懂,但用的巧妙,让人容易联想,可以对应,表现出作者文字功底了得。
二十三回提到了很有名的“黛玉葬花”,第一遍读时感觉她很“矫情”,因为我觉得花开花落,月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不会因为富贵就会改变,也不因人和人的情绪,花谢自会再开,就如鸟儿去了,是会再回来的,像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易被打破的循环。读完整篇,再品这段,发觉林黛玉这时是把自己当作院中凋谢的落花,叹自己如同这花瓣掉在那泥潭中被污染了,自己如这花一样美丽、纯洁却又孤单无助,一时竟觉得她很细心,又能爱护自然之心,同时也同情她前面几回不幸的遭遇,可能也正是经历过这些不幸,林黛玉才是林黛玉。
从二十一回到三十回,我对《红楼梦》整体的结构和最后的结局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一些角色的结局感到惋惜;换做我,我可能想化作一只青鸟,伏在窗边,看贾府的鼎盛和衰亡。
苗苗
前五回还没有正式开始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奇幻情节,对故事的铺垫,前五回开头从女娲补天说起,借一道一僧介绍石头记的来历。第一次读我并不理解,这五回到底有什么作用,甄士隐贾雨村明明是和情节没什么关联的人物,何必在前五回如此重要的地方用这么多笔墨呢?如今再读,似乎与整个故事毫无关联的二人,却是引出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由甄士隐引出冷子兴,再由冷子兴口说出宁荣二府的过往,到第三回贾雨村将黛玉带进贾府,其实便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而开始绛珠仙草的一句:这一生用眼泪来偿还。便奠定了故事的基调为悲剧。
前20回已经在写宁荣二府的故事,记得印象最深的是第九回中,这一回讲了宝玉和秦钟入了学堂后发生的事。只因秦钟与香菱多说了一句话,便被人造谣生事,其实这个学堂的作用并不是学习,不过是大家族后辈一个互相认识的场所,表面上是几个后辈大闹学堂,实则是权利与利益的博弈罢了,每个人都有严重的等级观念,这样华丽的封建家庭走向衰落也是迟早的事。
看似一个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却都是曹雪芹先生笔下的一块石头,每一块石头都若有若无,可放在一起,便慢慢引出了宁荣二府前行的路,就像这学堂一样,学堂都如此不堪,贾家如何能不是大厦倾倒呢?
葛英洁
柳絮词
读完红楼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女子既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而是落落大方的湘云。
湘云不是红楼梦中最美的女子,最美的该是黛玉;湘云也不是红楼梦中最聪慧的女子,最聪慧的该是宝钗。我却独爱湘云的那份俏皮:酒醉后沉酣于青石上,倩影惊落飞花无数;起兴时与宝玉雪下烤鹿肉;忘形时与丫头们挥拳拇战。湘云,是这红楼梦中最令人愉快的女子。
世家贵族少见这样坦荡的姑娘,心直口快的性格为大观园平添几抹亮色,湘云永远保持着一份超然,一份诗意。她的一颦一笑都是发自内心,不似黛玉的缠绵累人,也不似宝钗虽温柔却关山远隔。因此,不论是谁,都能与她推心置腹。
可惜就是这样一个明媚的女子,命运却坎坷暗淡。湘云,湘云——湘,湘江,娥皇、女英为舜在这里殉情;云,楚云,楚怀王和巫山女神只能梦中相会。湘江水易逝,巫山云飘渺,家族覆灭后,快乐的湘云只能有悲惨的结局。
她在大观园中总展现快乐的一面,像一朵开得正好的向日葵。可惜快乐的日子总是昙花一现,这朵向日葵只能凋零在黑暗中。那种清朗的悠远,灵动的飘逸,是永留于世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