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在中国古代文学界,国学大师程千帆培养的“程门弟子”是学界中重要的一脉,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章灿即是其中的一位。自20岁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古代文学硕士学位起,他一直在这所学校学习、任教,至今已有36年。对金陵古城,程章灿怀有深厚的感情,写下了《旧时燕》《山围故国》等一系列南京随笔,笔者以此为契机采访了程章灿。孔婷婷绘制
01青少年时期是“阅读的饥民”
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程章灿谈到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经历时,直言“太寒碜了”。低调的程章灿很少提到,16岁就参加高考的他,是那年的福建省文科状元。从年到年,程章灿9年的中小学教育中,有六年处于“文革”中。特殊年代的中小学学制也比较短,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分别两年。“我不满7岁上学,不到16岁就高中毕业,就是沾了学制缩短的光。”程章灿说,这么短的学制还时常“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占用了很多课时,反正那时功课成绩并不重要,课堂上教多少也无所谓。在那个书籍贫乏的年代,农村更是严重书荒,“除了课本,哪里有什么课外读物?”上世纪70年代中期,市面上陆续出版了一些儒家和法家的典籍,也印了一些古典小说,特别是《水浒传》。程章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接触到当时作为批判材料和反面教材推出的《三字经》,也囫囵吞枣地阅读了《水浒传》。“年以前,我所接触的传统文化典籍仅止于此,现在想想真是少得可怜。”程章灿说。他将自己读书方面的长期饥饿状态称为“阅读的饥民”。年恢复高考后,社会上才逐渐出现了更多的书籍。那时他已经上高中,从语文老师那里借了一套《古文观止》,虽然似懂非懂,却深深为之着迷。浏览过后,他还会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抄写下来,上下学时边走边诵。就这样,程章灿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年,程章灿以福建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却阴错阳差地进入了历史系世界史专业。不过专业课之余,他还是会钻进图书馆阅读此前只闻其名的中外文学名著。4年后报考研究生时,程章灿满腔热情地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他的考研既是跨专业,又是跨学校,加上当年考研科目新增语言文学基础,涵盖8门中文学科专业课,难度可想而知。不过,热爱并且坚持自学中文的程章灿最终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古代文学导师程千帆先生门下。回想这段求学史,程章灿认为当初读历史系没有错,读世界史也没有错,而为了兴趣去奋斗和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更是值得的。02“程门”培养的最年轻文学博士
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界,程千帆先生是公认的国学大师,是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他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古代文学人才,“程门弟子”也成为学术界刮目相看的一支中坚力量。程章灿也是“程门”中重要的一员。年,程章灿考到南京大学跟随程千帆先生读硕士,年继续跟先生读博士,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随侍程千帆先生17年。值得一提的是,26岁时获得博士学位,程章灿是迄今获得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时最年轻的学生。当年跨专业入学时,程千帆先生还特意从北京大学调阅了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当面指点。入学后,先生要求学生分别用文言文、白话文和英文写3篇自传交上来,并让学生购置并研读《四库全书总目》,有意借此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现在,招收博士生的程章灿也要求学生入学时写这样的3篇自传,鼓励学生能够优雅和精准地使用各种语言进行阅读和写作。南京大学在程章灿的记忆中,先生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即使是细节也有严格的要求,不允许敷衍了事。曾经有已经跟随先生学习的学生,因为不遵守规定,面对教导“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从而被先生退回,“程门”不再接受。“先生除了在学术上倡导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特别强调8个字:‘敬业,乐群,谦虚,勤奋’。”程章灿说,这8个字言简意赅,不仅涉及治学和学风,也涉及立身做人。没有严谨的学风,就谈不上敬业,更谈不上取得什么专业成就。他认为,程千帆先生的这些教导对他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年先生去世后,程章灿悲痛和感念之情交织于心,曾经写下多篇文章怀念恩师,还作诗云:“音旨未遐仪范远,遗篇一诵一伤魂。”多年来,程章灿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古典文学和文献研究。这几年社会上出现的“诗词热”,他认为无论如何应该算作一件好事。“多读、多背、多学习古代经典,可以增加语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提升审美素质,美化社会文化环境,这无疑是好事。”而诗词素养的提高,他认为是要下功夫和花时间的。“记诵广博,打下好的基础,进而要涵咏、体会、消化、利用。除了多读、多背、多思,外加多习作,没有高效的方式,也没有终南捷径。”程章灿说。03喜欢刘禹锡笔下的“南京气质”
近期,程章灿出版了一本写南京的随笔集《山围故国》。这本文史随笔或读胜地遗迹,或谈名贤奇士,或讲历史传奇,涉及南京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以及古往今来众多文化名人,且考镜源流,史实和诗情、感性和知性、人情风物和文史掌故浑然一体,读来意趣盎然。其实,这是程章灿继年出版的《旧时燕》后,第二部写南京的散文随笔。谈起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程章灿说是“相看两不厌”。“我从20岁开始在南京居住,至今已经36年。这是我居住和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比我在家乡待的时间还要长。”程章灿说,南京这座城市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他的专业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史,所以在南京越住越有感情。闲暇时候,他喜欢寻访南京的历史遗迹,也喜欢收集并阅读南京地方文献,对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城市历史、人物掌故等特别有兴趣。久而久之,积累了一些知识,也有一些阅读心得,产生了讲述的冲动,于是便有了《旧时燕》和《山围故国》。《山围故国》讲的是“小历史”、小故事。程章灿对自己的要求是,讲历史讲文化,既要有知识,这知识还要可靠。套用一句现代的网络词,就是要传播一些“硬核”知识。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有趣味。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吟咏南京这座古城的诗文。从随笔书名上就能看出,程章灿比较喜欢刘禹锡笔下的“南京气质”,尤其是《金陵五题》,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5首七绝,分别代表城阙、坊巷、宫殿、刹宇、宅墓5个类别,很有代表性,特别能够凸显南京“六朝古都”的特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写这组诗的时候还没有来过南京,也就是说,他写这组诗完全凭借他的历史文化知识,运用他的文学想象。没有到过南京的人,同样可以对这座古都有自己的想象,刘禹锡就是一个典型。”程章灿说,这说明南京拥有何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何等强大的感染力。除了刘禹锡之外,程章灿也喜欢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他说,“与刘禹锡的诗一样,李白的诗也深深植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深处,参与塑造了中国人对于南京的想象。至少说到南京的古典气质,我们总要想起这些诗篇。”作者:徐敏旧时燕文学之都的传奇程章灿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9.8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