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好老师要如何炼成

北京痤疮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78752.html

最近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真的是感触颇深。作为一本比较“小众”的书,该书的销量已突破15万册。细细读来,我想我明白了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如此受欢迎了。因为这是一本有情感、有温度的书。书里写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平常的事,但就是这些平凡人做出的平常事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独特魅力。吴老师讲了那么多故事,是为了“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切实地从吴老师的故事当中读到了“教育学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教育是面对一个个鲜活而又独特的个体,好的教育必须有感情和温度。所以要想“修炼”成一个好老师,就必须要有感情、有温度。

本书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就让我感触特别深。执教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时,为了引导学生反思人性,我给学生讲述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小悦悦事件”。在讲述小悦悦的悲惨遭遇时,平时就比较感性的我忍不住数度哽咽。教室里面鸦雀无声。课后,当我进行教学反思时,想到自己当时流泪的情景却感觉有些丢人。看了吴老师的故事,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反而觉得非常坦然了。正如吴老师所言“我不在乎学生说老师多愁善感,但我在意自己教出的学生能不能成为一个情感健全的真人。”如果,教师的泪水真的能像吴老师说的那样“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那我会觉得,我当初的“丢人”就是有意义的。

看吴老师的书,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真人”的情感和温度。他也在课堂上哭过,他说,老师也是情感正常的人;他说,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他说,不要忍,就让你的眼泪流下来;他说,相信你的学生……话语中充满了长者的温情,他用过来人的经验和深入了解学生后智慧的总结让我学着坦诚: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样的人,会伤心,会流泪,也会感动……这时候,我们可以哭,可以笑,可以真实地把情绪袒露在学生面前,用真情去感染真情。我想,作为青年教师学着放下心理包袱,坦然面对自己的情感,能更好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师生的心渐渐地贴近。

我很喜欢书里的一篇短文——《充溢着温情的小事》。这篇文章是讲学生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有个学生帮吴老师把杂物拎回家,还对吴老师说自己正好顺路,后来吴老师才发现他其实并不顺路。他这么说,仅仅是希望老师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接受他的帮助。这篇文章里的其他学生也都是这样体贴、善良、细心的人。读来不由让人感动于师生之间的满满温情。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我的学生。有一次感冒,喉咙痛,嗓子也哑了,好容易上完课,课后就收到了学生递给我的润喉糖。小小的、绿色的包装纸包裹着的是一颗最真诚的关心。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颗糖的味道,特别甜,真的!

我很羡慕吴非老师能够被学生这样热爱着,即使是在三十年之后,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还能回忆起当年的诸多往事,种种细节,如在眼前。我想三十年后,如果我和那名学生相遇,我们是不是也能聚在一起回味起曾经的美好呢?老师一生会教很多很多的学生,老师会忘掉很多人、很多事,可是师生之间那种浓浓的温情,会永远埋在记忆的深处,任时光如何流逝也无法抹去。

想起了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甘肃武威的五个小学生连续服毒的事件。新闻报道出来后,有人质疑学生心灵的脆弱,也有人质疑教育的缺席,还有人质疑当地的社会风气。而在我看来,这些学生只是太缺爱了,他们“被爱”得太少,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没有留恋。十来岁的年纪,有谁不会有敏感、脆弱的时候呢?当我们碰到这种情况时,作为除父母外与孩子更为亲密的引路人,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要爱惜、呵护他们流露出来的这丝脆弱或敏感,用更多的爱来包裹、抚慰他们呢?

我希望我能够成为像吴老师那样有情感、有温度的好老师。因为我知道,心里充满爱的老师,他的爱会漫出来流进学生的心里。好老师都有感情和温度的,懂得如何正确地爱学生,长大了的学生也会懂得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sczyj/11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