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发展社会学”的相关课程,需要阅读一系列相关的文献和书籍。因此,本学期我会把我在学习本门课程的相关想法和笔记以“学习札记”的形式做记录和分享,欢迎各位批评指正和交流。从本学期的第三周开始,每周都会有相应的阅读材料。本周阅读的是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邀请了谢立中、文军和田毅鹏三位教授以“发展社会学的学科危机与范式转换”为主题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三篇文章。
一、“发展”的含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谢立中
谢立中老师这篇文章指出了当前的“发展问题”面临的一个重大矛盾。多年以来,人们对于“发展”进行了很多深入的反思和讨论,尤其是在“发展”的理念上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却没有对现实中的发展实践产生实际重要的影响。
“发展研究”最初关心的是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关于“发展”这一概念存在着两种亚类型。第一种亚类型把发展过程看作所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一系列连续阶段,代表人物是罗斯托等人。第二种亚类型认为经济增长是整个社会系统结构和制度上的变迁,但是本质上仍然认为“发展”的终极含义是经济增长,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英格尔斯和亨廷顿等人。这两种亚类型在衡量发展的指标选择上,都是以单一的“GDP增长”为标准。这种衡量标准造成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生态等领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人口增长、生态危机、自然资源紧缺“倒逼“着人类对发展的概念重新进行思考。最主要的思路有两种:一是对发展的后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二是倡导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作为发展的目标。但是这两种思路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试图对发展的后果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则需要用一种新的指标评价体系来打破使用GDP这一指标对发展评价的”垄断“。然而,这需要设计出需要评价的领域以及这些领域内发展状况的具体指标。在使得这些指标指数化上,即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nondimensionalize)处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至于“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这一概念更是模糊的。不过,从这一角度来看,使用GDP来衡量社会的发展并非只有弊端,而无益处。单一指标虽然有片面之嫌,但是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客观确定性和唯一性。可以说,谢立中老师对发展社会学理论沿革的梳理相当清楚。
二、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
文军
如果说谢立中老师的这篇文章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矛盾认识观”,文军老师这篇文章则提供了一个”转型发展观“的视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历经困难重重,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文军老师则认为这种中国自己特有的“发展实践”能够较好地回击西方传统发展社会学的弊端。
“社会转型”(socialtransformation)虽然最早来源于西方早期的发展社会学理论,但是我国从20年代80年代初以来的“转型实践”的确赋予了“社会转型”这一词的新的意涵。这体现在,“社会转型”在实践层面上为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过渡形态的社会发展类型。文军老师指出了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实际上“传统社会”、“转型社会”、和“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类型是同时共存的。笔者认为,文军老师揭示了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的同时共存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已有发展社会学在发展阶段认定的狭隘认知。
在对目前中国发展阶段的总体认定上,文军老师认为中国快速的社会转型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兼具传统与现代双重特性的“转型社会”(transformingsociety)。转型社会也符合了我国在发展实践上“摸着石头过河”的典型特征。从转型社会这一角度来说,我国当前既存在着异质性并存中各种过渡性特征,也存在着在此基础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不过,在本文最后的讨论——迈向新发展社会学,是重构“发展社会学”还是开创“转型社会学”上,笔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中国经验”是对发展社会学既有理论的强力补充,没有必要冒着将社会学“平庸化“的风险创立”转型社会学“。
三、”模式研究“转换与发展社会学的学科更新
田毅鹏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田毅鹏老师的这篇文章。田毅鹏老师从发展社会学的”模式研究“范式指出发展社会学所面临问题和危机:
(1)研究模式宏大、缺少经验性
(2)以欧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为前提,导致了预设的偏颇
(3)以国家和地区为单元,忽略了微观行动主体
(4)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发展社会学既往是在”模式研究“下进行的。所谓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使人们可以比着、照着做。由于模式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理论性,所以模式研究为发展社会学提供了诸多的理论成果。但是,面对如上的困境,发展社会学需要对”模式研究“进行一定的转换和升级。
田毅鹏老师提出了一种”发展模式层级体系“:首先强调了发展模式研究需要增强其经验性,为发展社会学添加了考察”行动者“的微观视角和考察地域发展模式的中观视角。其次,应当破解以往发展社会学的”两分法“认识,打破”传统-现代“的两分。其实这一观点,前面两位老师也有所提及。最后,发展社会学应当摆脱宏大分析的窠臼,回归到”发展“这一原有的主题上来,用更加翔实经验材料来支撑发展社会学的理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