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提质创

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s://m.39.net/pf/a_4525433.html
7月3日,省会文艺家《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提质创新座谈会在新湖南大厦召开。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龙文泱陈薇李婷婷深情的回忆,热情的鼓励,深切的思考,剀切的建言……7月3日,新湖南大厦会议室,清风习习,湖南日报盛邀的省会15位文艺界专家汇聚一团,为湖南一方重要的文艺阵地——《湘江周刊》如何提质创新,建言献策,普渡真针。3个半小时的座谈会,情真意切,话锋新锐,让人如坐春风,获益良多。湖南日报文艺副刊:文学爱好者的出发地王跃文“我的文学梦是从湖南日报文艺副刊起步的。”省作协主席王跃文说,年8月8日,他在《湖南日报·湘江》发表了散文《书房小记》,这是他最早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从那时算起,他从事文学创作31年了。“以前我没想过能当作家。第一篇文学作品发表后,我收到《湖南日报》的10元稿费,很受鼓舞,产生了有没有可能把稿费攒到元的想法,于是抓紧学习、写作。如果没有这篇文章的发表,我很可能不会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王跃文说,《湖南日报》在发掘文学新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谭谈“我离开湖南日报37年了,这次是回娘家,她一直温暖着我的心。”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曾经是湖南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在报社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直鲜活地涌动在他的心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和中篇小说《山道弯弯》都是在这里工作时写成的。“与文艺期刊比,报纸的文艺副刊与现实连接更紧密。”谭谈建议,每年编写一本优秀副刊作品集。刘克邦“《湘江周刊》的每一期,我都会看。现在每周五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新湖南客户端阅读《湘江周刊》电子版。”省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刘克邦说,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第一次投稿《湖南日报》,没想到就见报了。从此,他与《湖南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年4月27日,《湖南日报》刊登他的散文《再进雅安村》,文章受到时任省文联主席谭谈的青睐,他由此成为了省作协的一员。刘克邦认为,《湘江周刊》的每期都很精彩,4个版面各有特色。建议多召开座谈会,多与作者读者交流。每年出精选文集。纪红建“年,我的报告文学《夜宿雪峰山》就在《湖南日报》上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青年作家纪红建说,《湘江周刊》是培养作家的摇篮,更是温暖的家园。紧跟时代,聚焦重大事件,打造文艺高地《湘江周刊》每周五在《湖南日报》出刊,5年来,全省广大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阅读、讨论《湘江周刊》已成为一种文艺现象。祝平良“《湘江周刊》作为省级党报的文艺副刊,是我省最重要的文艺阵地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祝平良认为,《湘江周刊》有4个特点:立足权威,全面反映湖南文艺的历史与现状;紧跟时代,努力让办刊更加贴近生活;体现多样,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注重品质,始终让办刊质量在高位运行。他提出,要紧跟湖南文艺的重点工程和重要大事,打造综合性文艺平台,继续发挥在推介文艺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适合新时代和当下特色的采编队伍,进一步探讨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打造文艺高地。夏义生“《湘江周刊》要站在湖南文学史的角度推广本土名家。”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夏义生表示,《湘江周刊》要与省文联、省作协以及各个专业研究机构合作,从研究的角度,成系统、成体系地推广名家,覆盖文学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他还提出,现有文艺栏目要向网络文艺靠近,“当下,网络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青少年更多地通过手机终端进行阅读,网络文学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湘江周刊》作为主流媒体,不能放弃这一重要阵地,应该主动出击,以网络思维研究思考,引导青少年形成高雅的文学审美趣味。同时,加强对深度报道的策划。”倪文华省文旅厅艺术处处长倪文华认为,《湘江周刊》风格清新,版面时尚。他建议,增加戏曲、书法等中国传统人文方面的内容,注重中国当代前沿的生活现象和重大事件;增加重大主题的专题性策划;加强对各艺术门类的代表性人物的报道。打造精品:贴近人民,发掘新人新闻性、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以及内容形式上的综合性,构成了《湘江周刊》的独特性。吴友云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的独特性之一。省演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友云认为,《湘江周刊》可以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48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