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真旧书店成了国内书友淘宝地

读者走进汇真旧书店。外地书友在看书。从产品经销商,到二手书店的老板,对书籍一直情有独钟的孙世刚,实现了开办书店的梦想,也收获了淘书友人的认可。现年55岁的他,嗜书如命,生性不爱张扬,却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突然顿悟,乐意将自己的部分藏书拿出来,与更需要它们的人分享。开店不到两年,他的汇真旧书店已声名远扬,慕名远道而来的淘书人,从山西延伸到多半个中国。因痴而生一梦想年10月,在水西关南街靠近汾东公寓之处,一家名为“汇真旧书”的书店开张了。店主孙世刚环顾四周通到天花板的书架,和上面琳琅满目的各种书籍,心情大好。他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孙世刚早年从省司法学校毕业后不久,便进入家族公司工作。生意兴隆,无需烦忧,这让他心中的一个梦想开始萌芽,并逐渐描绘出清晰的蓝图。自识字起,他便爱上了书籍。小说、故事会、连环画、课外书……但凡见到心仪之书,就心痒难耐,定要购买回来。为何不借阅?他笑言,自己对书籍有着特别的占有欲,喜爱,便想拥有。在他看来,真正的人生就是让自己感到内心宁静、充盈,而沉浸于书海中,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最佳途径。数十年间,他不停地去发现、购买各种图书,只为能够坐拥书城,实现人生的最大理想。在孙世刚家中,面积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客厅、餐厅、书房、客房,处处是满壁的书架。架子上是书,桌子上也是书,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书,他对书的爱近乎痴狂。妻子周莉比他小4岁,与他志趣不同,却对他藏书的“疯狂”从未表达过丝毫反对意见。藏书静待有缘人“汇真旧书”散发着迷人的书香。这个店名是孙世刚亲自起的,他想告诉人们这里是汇聚货真价实二手书的地方,同时也代表了他对书籍品质的承诺,以及对待读者的真诚态度。书店不大,面积50平方米左右,其门脸设计融入了孙世刚的一些巧思。大门对开,两边贴对联之处换成了一对铜牌,“汇”“真”二字分列其上,字体柔中带刚、古朴沉稳。于上再加二字的汉语拼音,凸显与众不同。拾级而上,店门上方有一道简约装饰弧线,不经意露出店主圆润低调之意。透过落地玻璃门和临街玻璃橱窗,里面陈设的满室书籍映入路人眼帘。待夜色降临,书店内一盏丝编吊灯亮起橙色光芒,仿佛发出温暖的邀请,欲请有缘之人共度一段淘书会友的美好时光。“这些书久放自己手里,只具收藏意义,拿出转让,或许才能发挥它们更大的价值。”孙世刚用热爱挖掘美好,把几十年来他不断收藏、收购的部分旧书,放在店里静待有缘人。自汇真旧书店开张营业,每天上午10时开门待客,晚上8时关门。孙世刚全心全意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浑身充满热情与力量。店里的书大多是孙世刚一本一本包了塑膜的,他小心保护着每本书的完整与洁净。不过,一旦有淘友步入店中,他会立刻和颜悦色告知,尽可随心拆封,慢慢阅读。他将自己的“小心”与“大度”相搭配,默默为这些书寻找真正需要它们的新主人。偶尔拍摄视频在小红书上分享藏书以及读书心得,是孙世刚的小乐趣。他对《红楼梦》的多种版本都能追根溯源,还能谈论各版本内容的异同。明眼人通过他的侃侃而谈,一看便知这位光头老板并非普通的二手书商人,而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的确,他曾在太原的一个读书会所每周开办红楼梦、古建筑、传统服饰等专题讲座,一讲就是3年多。玉成其美共快乐汇真旧书店的二手纸质书内容包罗万象,以文史哲居多,还有不少连环画、小人书、老电影海报等。一些志趣相投的淘书人在网上不经意刷到该书店的视频后,便会心心念念。一天,天色刚擦黑,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子急匆匆走进书店。她说自己来自湖南,是高校老师,从网上得知太原有个汇真旧书店,便趁短暂停留的时间赶来看看,担心书店到点关门,所以有些着急。孙世刚看出她的心思,连忙招呼道:“不急,慢慢看。”在这里,女老师发现了一本三联书店早年出版的黑格尔的《小逻辑》,还有几本敦尼克等人主编的哲学史,欣喜异常,立刻付款收入囊中。临走,她对老板的关照一再致谢,然后才转身离去。还有位淘友是南京姑娘,是来山西旅游的。正当其为山西古建数量之多、年代之久、技艺之高深感震撼时,机缘巧合下,她刷到了一条“在太原,一家旧书店成了国内淘客的宝藏地”的视频,便乘兴找到这家汇真旧书店寻宝。她如愿以偿,不仅顺利淘到了《山西文化历史丛书》中的《大同史话》和《云岗石窟》两本书籍,为次日前往大同游览做足功课,还顺带买了一套版本的《飘》全三册和一本年版本的巴尔扎克写的《搅水女人》。收获满满的她开心地说:“这个书店来对了!”因为汇真旧书店环境独特、价格平实,它渐渐成为一些淘书友们心中的“白月光”。有人拍成小视频传到网上,且不吝笔墨大加赞赏,以致更多的淘友被吸引,评论爆棚。有淘友留言:在这里,有时能幸运地看到旧书前主人的私章和批注。你知道吗?当与前主人产生思想的交汇和碰撞时,那感觉真是奇妙无比。如今,前来汇真旧书店淘书的人已覆盖多半个中国,而孙世刚却谨言有度。他说,并不指望自己的店有多火,只要淘友们愿意进来看一看,若有幸再能挑到几本心仪的书,他开二手书店便有了存在的意义。   “赚钱固然重要,但够维持正常生活就行了。”为了让手中的旧书发挥出最大价值,孙世刚的思想愈发成熟。“人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即使是最珍贵的,也不可能带走。”孙世刚说,他今后的使命,就是当好“二传手”,将这些旧书传递到真正喜欢它们的人手中。记者张国英李晋兰文/摄太原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48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