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的正确方式2语文学习关键点一位

方法篇之二十四

在《鸡娃的正确方式1》中,我们了解到高性价比的教育方式一定要遵循学扎实超纲学超前学的原则,让孩子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上,并针对拓展类知识的中档题型,在语文英语的知识积累方面,数学的思维拓展方面进行超纲学习。

那么,具体到作为高中毕业前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我们如何在校外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这三科“鸡娃”的关键点,有效提高其学习水平呢?

语文:词句段积累+文学常识+读写语感

1)词句段积累和文学常识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它们对应考试的基础部分,通常需要背诵和记忆。作为整个汉语言文学的门槛,入门虽简单,但坚持不易。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孩子随时做笔记的习惯,好词好句,错音错字,做到随学随记,每次只花一两分钟完成记录,但需要一直坚持下去。

而这种“基础性”积累和记忆我们就不需要限制在校内所学范畴内,课外学习内容,课外阅读资料,都可以学习记录,好的字词句段都可以熟读甚至背诵。

2)中国的语文课与其它国家的语言类科目有很大差别,它不仅仅是一门专业的语言文学类课程,还囊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曾中断的文明印记与涵养,它以最没有门槛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把极其稀缺与昂贵的,中国历史文化大浪淘沙所存留的精华和思想都记录下来,并以免费的基础教育方式传递给所有中国人。

而文史典故、成语寓言、文学常识等知识便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中国的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早已不局限于语言文学知识,而是以千年文明为依托,构建了一整套修身、齐家、治国的精英思维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所以要通透的理解语文的精髓,不妨把文史类课外书籍作为语文学习的辅助资料,比如《中华五千年》。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就是文明史,而语言文学就是文明史的外放。

)我们上文说过,词句段积累和文学常识对应的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而难度较大和分值占比较大的却是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

当我们通过课内课外语文知识和文明史的学习,对字词句段和文学常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这种积累大多是在“死记硬背”层面上的,如何对积累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如何读出文章的美感,如何培养写作的语感,这就需要通过“读”与“写”来达到。

“读”就是阅读,从小学到中学,每天0分钟以上的阅读,必须雷打不动的执行。阅读的书籍可以是必读类的(比如古典名著、名家经典),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自选类的(诗歌、散文、小说均可)。必读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达?哪里描写得好?文字底层隐含着什么情绪?如果你来写会怎么写.....等等;自选类的要带着感情的投入去读: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悲惨境遇、对人生与生命的思考......等等。

“写”就是写作,有了字词的基础,有了文学的积累,有了对好文章的审美和语感的体会,当然最后一步就是自己尝试着写出类似的文章,先共情先模仿,后表达后升华。文章的写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常下笔常练手,在一周内可以额外安排一到两篇文章的写作。

4)当然,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也变的非常紧张。很多孩子完成了学校的学习任务及课外培训内容后,所剩时间就寥寥无几了,所以很可能在初中后期乃至整个高中阶段,他们都无法保证每天的有效阅读时间,阅读基本都是吃小学的老本。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孩子小学和初中前期的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审美和语感培养,而随之提高的理解能力也可以让数学英语等其它科目受益。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主要考察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学科,在深入学习和链接文化的层面上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品性人格,同时它也是提高其它各科对教材及题干文字表达理解能力的基础。通过对字词的积累,文学常识的学习,再进一步坚持“读”与“写”,便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夯实语文基础,培养语感及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下一章,我们接着讲述数学学习关键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44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