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精读列夫托尔斯泰劳动死亡和

编者寄语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托尔斯泰是“用小说来俯身探视非理性是如何介入人的决定和行为的。”我想,这里的“小说”应该指的是具有寓言性质的哲理性小说。而在《劳动、死亡和疾病》中,托尔斯泰便是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其思考的;他把小说中的人物抽象为群体性的存在——人们,把具体琐碎的实际生活,概括为笼统的劳动、死亡和疾病。他假托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上帝,上帝通过种种安排和决定,来引导和帮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即希望通过劳动把独立的人们彼此联系起来,安排死亡让人们不会为争夺身外之物而浪费大好年华,让人们在疾病中懂得怜悯之心的存在,从而乐于帮助别人。可是,事与愿违,上帝的安排并没有为人们的幸福生活贡献丝毫力量,甚至加剧了悲剧的产生;由此便也自然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可见,借助寓言是表达主旨内涵的一种外在形式,而哲理意味的加入,又丰富寓意的内涵,让寓意显得更加深邃真挚,而托尔斯泰尤善于此。

文本研读

劳动、死亡和疾病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点出故事的来源,用“流传”拉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后文“上帝”的出现做铺垫,为其后文使用寓言式的表现形式做准备。)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用三个否定句来展现“最初”的情形,暗示了“现在”的结果,构成对比,设置悬念,形成阅读期待。)(“那里”不定代词的出现,在彰显不确定的同时也带来了泛指的意义;而“劳动”这个似具体而又模糊的指代,让文意的内涵有了更宽泛的指代,为后文哲理意味的渗透提供了很好的媒介。)

过了一段时间,(和上文的“最初”拉开时间的距离,暗示将有变化的发生。)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从上帝的视角来展现人们生活的不幸福,表达上帝的失望之情。)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上帝的安排:上帝认为人们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是相互独立,故而做出了让人劳动以便加强联系的改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于人与劳动之间关系的思考。)(心理描写是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典型手法,他不仅描写了上帝心理活动的结果,更精致展现其心理活动过程中的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而且瞬息万变的过程,值得细细品味。)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人们互相倾轧、争斗,与上帝渴望人们幸福生活的意图南辕北辙。)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了。”(上帝的决定:用死亡会到来的决定让人们明白时间的宝贵,从而专注追求幸福。)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死亡的到来加剧了人们强弱的分化和对立,生活状况更加恶劣。)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上帝的补救:打发病魔到人间,期望强者能怜悯并帮助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疾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通过上帝之眼展现出疾病加剧了人们的分裂,帮助走向了奴役,怜悯变成了隔离,人们的生活每况愈下的状况。)(作者采用多层次多维度广泛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上帝和人的对立存在,同时通过人们在劳动、死亡和疾病情况下的场景与上帝期望情形的对比,让我们如同看到两个对立的世界:上帝期望的世界和人们生活的世界。在不断地对比中,作者的思考也就呼之欲出。)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下人们不管了。(上帝的醒悟:人们不能懂得幸福是咎由自取。)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人们的醒悟:劳动加强合作,死亡带来团结和友爱,疾病让人类相爱。)

(托尔斯泰的不借助夸张,不是不动声色,而是在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辛辣的讽刺,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得以展现,同时采用现实主义描写去暴露事物表面与实质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部具有寓言性质的哲理性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通过抽象概括“人们”的行动实践与人应该在团结友爱中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对抗疾病,自省自觉会真正进步的哲理思考相结合,来表现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富于哲理性,说理透彻、观点鲜明,使人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启发,接受作者的教诲。)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知识建构

//小说中的线索浅析//

小说的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它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反映到小说中,就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可以理解为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串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串始终的事物,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观念,也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小说中的事件、作者的情感。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行文线索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有的也可以丰富人物形象;有的是情感表达的载体等。

《劳动、死亡和疾病》中的线索主要就是围绕上帝想让人们生活的幸福为线索来展开,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劳动、死亡和疾病,把相关的材料串联了起来,推动了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也引导了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上帝采取了那么多的措施却适得其反,人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生活的幸福等这些与主旨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35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