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唐模
唐模有十桥,十桥连水街。唐模始建于唐,繁盛于明清,“唐模”二字的意思,是说此地有盛唐遗风,唐代规模。筠谷和陈村二溪在村西汇聚,合水而为檀干,穿村而过。在徽州,到处都是溪流入村的村落。唐模的牌坊很有名,俗称同胞翰林坊,一进唐模的地界,远远地就能看到。清康熙三年,公元年,唐模士子许承宣考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一年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许承宣的兄弟许承家,又考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被当地人称之为“同胞翰林”。
唐模至今拥有水街溪流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同胞翰林之誉,据称是徽州地区水口园林硕果仅存的村落。村西“檀干园”,俗称“小西湖”,为该村水口。园名“檀干”的由来,是因为园内遍植檀花和紫荆。所谓水口,即徽州村落的公共绿地,多于村头之上,徽人在此广植高大乔木,点缀凉亭水榭,造成溪流蜿蜒,阡陌纵横的景致,为村民休憩娱乐场所。
因此水口是徽州村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设施,与祠堂、庙宇一样不可或缺。在徽州,大凡百年以上的村庄,都建有经过精心设计规划的水口。我们前面就已说过,由于在风水理论中,“水口”决定着一个村落的兴亡盛衰,许多宗族往往在此处建造桥、台、楼、塔、堤、塘以镇之。所以在徽州,被认为有利于本宗族飞黄腾达的文峰塔、文昌阁等建筑,特别多。唐模的檀干园中,就建有蜈蚣亭、响松亭、灵官桥、玉带桥等等,因为是许氏富商为娱老母仿杭州西湖所建,园内还建有三潭印月、湖心亭和白堤。
唐模水口融山水、田园、村舍为一体,在徽州水口中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徽州民间,有祭祀“水口财神”的习惯,有人甚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徽州府就是因为山势环绕,水口严密,溪流遍地,才在明清两代,创造了难以企及的辉煌。
还不仅水口,唐模水街在徽州村落中,也是独具特色。所谓水街,是指穿村而过的檀溪两岸的街市,溪坝以红石砌就,路面是茶源石板平铺,西北起自石头桥,东南延至蜈蚣桥,全长余米。两岸之间以十座石桥勾连,十桥风格形制各不相同,此即前面所说的“十桥九貌”。
在这十座桥中,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