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读书心得

中联完小杨艳艳

在加入南陵县名班主任方根秀工作室后,利用寒假阅读了第一本有关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专著——《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老师在前言就提了一个问题“您喜欢做班主任吗?”

此书劈头的一个问题,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问自己“喜欢做班主任吗”?我好像从没想过自己喜不喜欢,学校领导安排了就做了,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回想几年的班主任经历,怎样做班主任?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到底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却没有太值得分享经验的地方,带着这些疑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我深知没有完美的班主任,但就像王老师所说,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在整本书中,王老师从班主任的角色要求谈起,因为,作为一个班主任,首先得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大部分的班主任都认为自己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学习指导者,却忽略了班主任还要担任其他角色,班主任还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工作者以及家庭教育指导者。班主任不能是单一的某种角色,应该同时具备这六种角色意识。

好的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能够独立平等的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让学生听从班主任的一切命令,学生不是机器人,不是程序输入什么代码,就执行什么指令。平等对话者应该是既想影响对方,也想接受对方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教诲。

我们都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人应该做一个不断学习者,才能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否则,教师“厌学”,还怎么批评学生“厌学”。教师这种职业最大的害处之一,是使他习惯于教训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不断强化“教育者”身份而淡化“学习者”的身份。但从王老师书中可以看出“学习者”是班主任的基础角色,是底色,这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教师,作为现代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学习者”,真正落实“活到老,学到老”。

心理工作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同样是大多数班主任没有意识到的,现在很多的问题生并不单单是成绩不好,对待学生的问题要先诊断,然后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我和大多数班主任一样,学过一些心理学课程,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往往用不上,这也是在提醒我要增加心理学这方面的学习,多看一些案例,学习其他老师或专家应对的方法,提高自己“心理工作者”的能力。 

王晓春老师还介绍了班主任影响学生的十种手段:定规矩,评比,批评,惩罚,说服,表扬,榜样,集体舆论,师爱,威信。在定规矩一节中,王老师提出了规矩的合法性问题,区分“法治”和“人治”,不是教师无论说什么学生都应该照办。我们一定要注意,不可以拿班规体现班主任的个人意志,恰到好处的班规是那种大多数人能做到、少数人违反的,然后通过教育处罚等手段,把违反的人数减到最少,这才是班规的功用。

讲到说服,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教师往往把说服看成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在之前班主任工作中,对待犯错的学生,我就是这样“晓之以理”,企图让学生认错。我班有一位学生喜欢上课找人说话,经过几次提醒后仍没有改正,课后我将她叫到办公室,和她谈心,询问她上课为什么要说话?知不知道上课应该做什么?你觉得上课说话对不对?这样做有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回想一下,那时好像就是我自己单方面的问和答,学生只是听着,偶尔的点头或摇头,并没有向老师输出她的想法,整个谈话就是希望她能听老师的话,上课不要讲话,要知错就改。现在我问了自己,“我真的说服她了吗”?“她改了吗”?仔细想想改生并没有做到,可能是谈话结束后的那天她约束了一下自己,之后她意志力还不够改变她的坏习惯。我好想和很多老师一样,走入了一个误区,凡是学生犯错,都是他不懂道理,一旦你把他说明白了,他就一定会认错,然后就改正。但王春林老师对说服的认识很清晰,他说,说服教育要从学生的看法出发,而不是从教师的看法出发;要把说服和必要的处理分开,说服只解决认识问题,说服中不要动用权力,不然就是压服了。

王老师在书中,对“师爱”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他说: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王老师的这个观点,扫除了我对“师爱”的陈腐观念,让我重新理解了“师爱”的丰富内涵。

在王春林老师的书中,把班主任分成了九类,接着就开始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在班主任工作内容这一块,我收获颇多。从书中我了解到班主任工作是有重点和边界的,不是所谓的“校园无小事”,也不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王老师在书里主张,“班主任不要再把“校园无小事”这种鼓动性的口号挂在嘴边了,不如老老实实承认,校园有大事,也有小事,班级有大事,也有小事,我们的任务是重点抓大事、兼顾小事。这才是正确的工作方针。”班主任要学会衡量大事、小事,随时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估,分出轻重缓急。例如当你正在上课时,你发现有学生正在做小动作,或者在说话等,这时教师就要思考一下这时该如何解决,大可以眼睛盯着他,让他知道老师在看他,或者走到他旁边摸摸他、轻轻敲下桌子示意他,接着继续讲课。千万不能小事变大事,当场在课堂上点名批评,暂停上课,这样影响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教师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不能真正做好好工作的。

我们应该要认识到教师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教育是科学的,不夸大,不缩小,正确认识自我,老老实实认定自己工作的作用范围,踏踏实实做力能胜任的工作。教师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

班主任工作主要分三大块:班风建设,班级日常管理,问题学生诊疗。在如何引导班风上,王老师分别从舆论、纪律、学风、人际关系这几点进行阐述。班级日常管理分别从:教育与管理、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入手。

我曾带过这样一个学生,上课一直动不停,一会钻到桌子底下玩,一会能把脚放到抽屉肚里,一会能蹲在凳子上,或者回头找人说话,作业有时也写,但不能按时交。下课和同学打架,没事喜欢招惹同学,当你采取手段教育他时,他是不理不睬。当他违反课堂纪律,让他罚站时,他却躺在地上,无视你的要求。各种方法用尽,也没有好的效果,后来经过了解,他在幼儿园时也是这样的。他是离异家庭,也是留守儿童,由外婆照顾,妈妈在外地打工,一年只回来2次,外婆对他比较溺爱,教育上面有心无力。这样的问题生让我非常头痛。

提起问题生,没有老师不头痛的,问题生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成为班级“顽疾”。问题生何以成为问题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问题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问题生?王老师给我们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对问题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只要学习差的学生都是问题生,这样,一个班级可能会出现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问题生,我们人为的扩大了问题生的范围,今天抓这个,明天找那个,整天累死累活的,班级却没有任何起色。我觉得这主要是我们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在问题生问题上,我们要么“高压”,要么“怀柔”,要么“招安”,要么“一棒子打死”,要么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要么强迫转学,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很多问题生就是我们造成的,是我们人为地把他们推向了问题生行列。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分析,不思考,不管什么样的问题,习惯按自己惯有的思维处理。事实上,问题生的出现,对班主任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每成功转化一个问题生,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又提升了一步,这会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而我们却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怕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能避则避,避不开便草草解决。所以我们的教育历程显得苍白,所以我们的工作原地踏步。

读完整本书,我感慨万千。班主任工作林林总总,纷繁复杂,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埋怨没有用,牢骚也没有用,在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学会做一个专业班主任,学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zyjjg/30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