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卫视全新融媒体节目——《翼洋看世界》,带您用不平凡的角度看世界!
大明首辅|全州蒋冕
《广西故事》3月20日21:20播出
年罗汉松在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印刷厂里,有一颗树龄超过年的罗汉松,虽然因病虫害等原因不幸枯死,仅剩一截树干,但依然可以想象它当年亭亭如盖的模样。罗汉松如今的模样曾经枝繁叶茂的样子
年来人世沧桑,周围的景物早已毁坏,唯此树尚存,因为传说此树是“蒋阁老”亲手所种,全州百姓对他十分怀念,因此将此树保存至今。无独有偶,在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一个名为“龙隐岩”的山洞中,有一片石刻,自嘉靖四年(年)至今已有将近年,虽然历经沧桑,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民间传说,这石刻也是“蒋阁老”留下来的↓“蒋阁老”何许人也?他正是明朝内阁首辅,广西古代历史上官位最高的官员——蒋冕。明朝内阁首辅
明代自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后,朝廷不再设宰相。自明成祖以后,明朝内阁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从一开始的咨政、文秘机构,逐渐变成行政中枢。内阁大学士称为“辅臣”,以资历和官职排序,排第一者为“首辅”,其权力相当于以前的宰相。蒋冕是广西历史上唯一一位内阁首辅。一马驮双相蒋冕:字敬之,祖籍广西全州,于明天顺七年(年)出生于云南省河西县(今玉溪市通海县),当时他的父亲蒋良正担任河西县令,其母为通海人,因此他把河西称为“舅家”。几年后蒋良调任回乡,临行前带着儿子蒋冕、蒋昪,留下了一个“一马驮双相”的传说。
蒋冕自幼刻苦读书,年仅15岁就夺得广西乡试第一的“解元”,成化二十三年(年)又与哥哥蒋昪一同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此后二十余年间,他从庶吉士(正七品)逐步升迁到吏部侍郎(正四品)。仕途畅顺并没有让蒋冕轻狂,他曾写下“穷檐茅屋下,无事不关身”的诗句,也以此作为自己为官的标准。
正德三年(年)蒋冕因母亲过世,回乡守孝,正值桂北地区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哀鸿遍野,虽然朝廷规定京官不得干预地方政务,但蒋冕还是向两广总督陈金上书,恳求他尽快救济家乡灾民。陈金火速派人赈灾,全州百姓因此度过难关。
治国安邦辅佐君王正德十一年(年),蒋冕入选内阁,成为国家重臣。但蒋冕并不知道,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正在前方等着他。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驾崩,内阁大臣杨廷和、蒋冕一边办理丧事,一边讨论着一件关系国家命运和身家性命的大事——锄奸。
平虏伯江彬,是正德皇帝的宠臣,掌握京师周边的军队,平时飞扬跋扈、残暴不仁,他对皇帝的驾崩深感不安,密令心腹手下召集军队,图谋不轨。
《明史》中这样记载蒋冕铲除江彬的决心:
“今日必了此(事),然后哭临(吊祭皇上)!”
三月十七日,几位大臣一番谋划后,决定以太后的名义召江彬入宫参加坤宁宫的兽吻安装仪式,趁机擒拿江彬。
临行在即,杨廷和说:“就算是死,也算死得其所了!”
蒋冕安慰他说:“天祐大明,必无此事。”
话虽如此,但蒋冕也知道,接下来个几个时辰,是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知道是否还能看到明天初升的朝阳。
几个时辰后,宦官陈严回来禀报江彬已经被擒,蒋冕才松了一口气。铲除江彬,为明朝最高权力的交接消除了最大的隐患,《国朝献徵录》评论说:“非公之成算,京师百万流血,成败尤未可知也!”
在杨廷和、蒋冕的策划安排下,嘉靖皇帝朱厚熜顺利登基。
皇帝论功行赏,要封蒋冕为伯爵,蒋冕极力推辞不受,高风亮节令朝野敬佩。对于新皇帝,蒋冕一心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梦想,试图辅佐嘉靖成为贤明君主,使大明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然而,嘉靖皇帝才登基没几个月,就掀起了明代著名的政治斗争“大礼议”事件。
朱厚熜并不是明武宗的儿子,而是其堂弟,按照明代礼制,他必须先认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父亲),才能以孝宗继子、武宗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
朱厚熜登基后,不愿认明孝宗为父,而是试图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朱祐杬为皇帝。这件事情严重挑战了明代的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遭到许多大臣的强烈反对,朝廷因此分成了两派,双方互相攻击,引发激烈党争,史称“大礼议”事件。
到了嘉靖三年(年)四月,“大礼议”进入白热化,内阁首辅杨廷和坚决反对皇帝给生父加上“恭穆献皇帝”的尊号,因而提出辞职,嘉靖皇帝立即批准。于是,内阁次辅蒋冕被推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
嘉靖皇帝提拔蒋冕,目的是要去除“大礼议”的阻碍,要求蒋冕附和他的旨意,但蒋冕宁愿得罪皇帝,也要反对其追封生父的“悖礼”之事,担任首辅仅两个月,蒋冕多次反对无果后,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自己一手提拔的首辅如此不识时务,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不但将反对的重臣全部贬谪,还逮捕了名官员,并在左顺门施以“廷杖”酷刑,当场打死16人。皇帝的血腥手段让百官噤若寒蝉,朝廷上下再无反对之声,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事件,以皇权的残暴胜利而告终。
还乡全州甘做隐士经过这一次残酷的政治事件,蒋冕对嘉靖皇帝已经完全绝望,再也不指望着辅助皇帝成就伟业,而是回到老家全州,安心做一位隐士。
但皇权政治的残酷不仅于此,对于蒋冕的不配合,嘉靖皇帝怀恨在心,于嘉靖七年(年)剥夺蒋冕的所有官职,废为平民。曾经站上权力巅峰的蒋冕,跌落云端。
对此,蒋冕淡然处之,他曾写过一首《南山樵隐》表明心迹(以下为节选):
我从城市来,入山事樵采。十年城市几沧桑,唯有青山长不改。我斫青山誓终老,富贵浮云何足道。归隐田园的蒋冕,醉心于学术著作,整理了自己的文章、诗词,命名为《湘皋集》和《琼台诗话》,流传至今。
《湘皋集》节选蒋冕著《琼台诗话》(复印本)对于创办学校、修路铺桥等有利民生的事情,蒋冕都不遗余力地去帮忙。
在全州城西有一条“飞鸾桥”,始建于宋代,后毁于洪水。
相传蒋冕告老还乡后,见家乡父老出门只能以舟楫渡江,深感不便,便四处拜访主管官员和富商,筹钱重修飞鸾桥。嘉靖六年(年)大桥落成,蒋冕专门题写了《飞鸾桥修造记》记录此事。
《飞鸾桥修造记》碑刻残片他将这篇文章刻进石碑,立在飞鸾桥的桥头已有多年时间。
五百年沧海桑田,当年的小石桥已经变成了横跨湘江的大桥,桥名依旧是“飞鸾”,蒋冕一心为民、公正廉洁的形象,也早已深入全州人心中。
如今的飞鸾桥在全州湘水源文化公园中,伫立着蒋冕的雕像,寄托着全州人对他的敬仰与思念。
嘉靖十一年(年),蒋冕病逝于全州家中,享年70岁。对国家社稷有功的蒋冕,虽然在嘉靖年间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但继位的隆庆皇帝很快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官职,并赐谥号“文定”。
蒋冕曾经盛赞杨廷和:“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复知有身。”其实这两句话也正是他自身的写照。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为官之道在于为民,心怀家国、为民排忧解难的贤臣,将铭记在百姓心中,千古流芳。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