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成长、进步、赚钱、成功”等等字眼的执念变得愈发强烈。人们不愿意停下脚步,担心在竞争中落后别人,人们也不敢停下脚步,害怕错过了某些局势和机遇。
由此产生了许多“快速变强”、“快速完成”、“快速赚钱”、“快速成功”、的生存焦虑。
很多人的焦虑和担忧,源于自身成长速度、完成速度、获取速度的不尽人意。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的那样:“年轻人的焦虑,来自想要对结果的提前拥有!”
在学习中,人们对于新知识有着攀比式的追求,他们以为学到了新知识就意味着成长进步,以为学到更多新知识就意味着提升竞争力。
殊不知,人们在潜移默化中的喜新厌旧,大大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反思,从而加剧了知识概念在脑海中的遗忘速度,甚至形成碎片化的知识记忆,发挥不了应有的知识功效。
人们即便每天都在拼命学习,每天都在接触、学习新的知识概念,结果却不会有太大的进步速度和进步空间。
说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今年年初的时候,朋友C言之凿凿说要学习Excel表格技巧,让自己变成公司里的表格数据达人。于是,朋友C急急忙忙上网购买了一套网课(共有72节内容),每天都给自己制定了2—5节课的学习计划,这样算下来差不多一个多月就能把这套课程学习完毕,对于Excel表格的掌控力一定会有“质”的提升。
在学习Excel的前几天,朋友C的提升速度非常明显,各种快捷键操作、函数编制、图表设计的知识让朋友C有种柳暗花明、拨云见日的新鲜感觉,在公司同事面前“小秀一把”的感觉更是让他非常满足。
朋友C暗自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在一个月之内把这些课程学习完毕,让自己快些发生质变。”
然而,过度的“向前走、向前学”的计划执念,让朋友C忘记了学习Excel的初衷目的,反而陷入“为了完成学习计划而学习”的恶性循环。
“今天必须完成5节课时的学习内容”是死命令,所以凑数的学习、马马虎虎的学习、囫囵吞枣的学习、不带思考的学习慢慢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朋友C的的确确把所有课程都学习了一遍(其实是浏览了一遍),然而很多知识概念都是前面学、后面忘的尴尬境遇,很多知识也都是碎片化、无序化的半成品状态。
这样为了完成计划而完成计划,效率怎么会高呢?
和朋友C一样,我也多次落入“为了完成看书计划而看书”、“为了完成笔记任务而笔记”的尴尬窘境。
从年开始,我渐渐养成看书阅读的日常习惯,并且给自己制定一年本书的阅读计划,一年1万的笔记任务。
刚刚阅读的时候,我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沾沾自喜,浓浓的满足感、成就感油然而生,逢人就会得意道:“看,我今年已经看了40本书了!”“看,我又收集了条写作素材。”
然而时间一长,等到自己真正需要利用书本知识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记忆的模糊以及知识的零碎。很多知识根本用不到,很多知识也根本想不起来,很多知识更是浅尝辄止难以具体利用。
很显然,为了完成阅读计划而阅读的阅读方式,其实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增益提升,反而还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现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些进步成长,快些完成任务,这种“挤压式”的执念让越来越多人蒙着脑袋前行,丢下思考走路。
反思、总结、梳理、消化在计划数量、计划完成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殊不知,很多知识只有反思总结后,才能成为能力;很多经历只有梳理消化后,才能成为经验;很多挫败只有复盘悔悟过后,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成功的阶梯。
在学生时期,老师不厌其烦强调“预习、学习、复习”三位一体的重要性。然而等到我们来到职场社会,却只想着“完成数量”而忘记了真正的行动初衷,结果导致我们的效率低下。
这个时代正在奖励那么默默行动的人,更在奖励那些默默反思总结的人——反思一天的工作,总结一周的得失、感悟一年的心路历程、体会这些年的是是非非。
如此这样,经历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经验,知识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能力。
现如今,看书阅读依然是我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只不过对于阅读数量、笔记数量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追求和执念了。原先的我,一定不会把相同的书籍再看一遍。现如今,我会用一个月的时间,去深挖一本书的精髓内容,只为获取更加系统的感悟心得。
看书如此,工作亦然,工作更是亦然。
为了提高速度而提高速度,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倒不如停下脚步,或是反思总结、或是梳理消化。
虽然在数量上落后于他人,但是在效果上一定会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