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生命线。阅读经验的丰富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其各方面的学习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个人一直主张让学生变得聪明,不是通过增加作业和补课,而是通过阅读、阅读、再阅读。语言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复一日的点滴阅读。只有当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学生才会从容地坐在书本面前,细细地品读,深入地思考。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师引领阅读,播撒阅读的希望种子
阅读史就是老师的生命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对阅读的热爱和投入,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培养兴趣入手。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让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中受到鼓舞;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时可以接触到书籍,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此外,定期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如口语竞赛、模仿对话、朗读竞赛、背诵比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同时也要跳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乐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活的生命。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尽管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学生们如果只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却毫无目的、不讲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那么其意义和收效也就不言而喻了。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兴趣而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有些学生则可能在阅读了好文章后,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收效甚微。因此,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我将介绍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选读鲸吞诵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这种方法适合于阅读一些经典的名著、诗词等文学作品。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先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背景,然后通过反复阅读、品味,逐渐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精读法”,这种方法适合于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阅读时,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字,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笔记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阅读的内容。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记录下自己的阅读心得、感悟和问题,以便于日后回顾和整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教师要将读书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
三、家长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孩子是小学生,那他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如何能让孩子随时随地地看到书籍、报纸,喜欢上阅读,就成了父母们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在沙发上、书桌上或是床头等地方都放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或画册,让孩子所到之处都有书可读。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一些中外爱读书的名人名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书籍或言语的熏陶。
身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展现出读书看报的姿态和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阅读的热爱和重视。正如古人所言,身教胜于言传,当孩子看到我们在看书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我们的样子,翻翻书籍,看看图画,这样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就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了。通过我们的示范和引导,孩子会逐渐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和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家长要在周末或节假日里多陪陪孩子逛逛书店,买买书。孩子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看书、买书,他也会有一种冲动,要买书看书。不要拒绝孩子的买书要求,即使是在家长看来,他要买的是“闲书”。书只要是内容健康都可以买,广泛的阅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只有买到他想看的书籍,阅读的兴趣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如果家长的眼光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辅书之类,孩子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不会主动去看,没有兴趣的阅读如同嚼蜡,对于提高其阅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阅读能力,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这种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提高学习兴趣的大小,增长见识的多少,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的高低,都息息相关,紧密相连。阅读能力一旦提高,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更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
此外,阅读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否掌握阅读能力,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黄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