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发掘一个卓越的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
——李镇西
我,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似乎每日都只是教书,批阅作业,处理班级和学校大大小小的琐事。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时会觉得仿佛一眼就可以看到许多年以后的自己。是否甘心就这样一直下去呢?我无数次问过自己。茫然中,李镇西老师所著的《自己培养自己》,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重燃了我对明天的自己的期待。
李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一个成功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这四个“不停”,就是“自己培养自己”的有效途径。
一、不停地实践
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它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科研性”,我们不应盲目地做事,而应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每一个孩子都如同一篇动人的故事,每一个孩子背后的故事,便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更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研究素材,李老师的这本教育专著,与其说是著作,不如说是他和孩子们、老师们共同创造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样鲜活且真实的故事,给年轻教师带来的是启迪、是指引、是帮助。我不禁想,其实我们也可以将自己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不一定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发表或者著书,但至少能在人生的长河中留下点滴值得回忆的美好瞬间,这既是成长中的痛,也是经历后的积淀,相信一路记载下来,自己也会在其中蜕变。
第二是“创造性”,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照搬别人的做法也不固步自封,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有超越。照搬别人总是很简单,不加思考地借鉴别人似乎也不难,但欠缺创造性的工作总是有缺憾的。面对学校的常规工作,若在重复中完成任务,在任务中重复以前的方式和方法,会让自己原本如火的工作热情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慢慢消失殆尽。是啊,我扪心自问,为何不愿走出重复,为何不敢向前迈上一步。换个思维、换个方式,给生活一些新鲜感,给孩子们多一点空间,还教育更多的灵气。于是,我告诫自己,和昨天的经验说拜拜,给自己一些挑战,找回不一样的自己。
二、不停地思考
李老师提到,教师首先是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