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
山河无恙
花枝春满
林
踏过留园,寻过艺圃,再观网师回味无穷再添欣喜
冬已尽
园
林
春可期
在园林,四季皆可赏
有甚者,竟集春夏秋冬景于一体;,每一自然景光在不同季节就本有不同风采,可是好家伙,一小小园林把四季佳景都融于一园之中,四季不间断的美不胜收,让人目不暇接。
春有
竹外一枝轩
1
花枝春满等风来
竹外一之轩为园中春景景点,取宋代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而名。
夏有
濯
缨
水
阁
2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此处为夏日景点。水阁是歇山卷棚式,纤巧空灵,坐南朝北,高架水上,凉爽宜人,可凭栏观荷赏鱼。取名“濯缨水阁”,源于《孟子·离娄》:“……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缨,指官帽帽带。)意为达则濯缨,隐则濯足。
秋
有
小山丛桂轩
3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此为秋日景点,取“桂树丛生山之阿”(《楚辞·小山招隐》)之境界。轩南为太湖石庭院山,轩北有黄石主峰云岗,一玲珑,一浑拙,势成幽谷,匝种桂花,秋日竞放,香气蕴郁谷间,久聚不散,“小山则丛桂留人”(庾信《枯树赋》)。
冬有
看松读画轩
4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此主室为冬景所在。轩南庭中有相传为万卷堂时遗留下的一株古柏,为园中最古、最高的大树,树梢已枯,中侧枝垂挂干上,依然苍翠。另有罗汉松、黑松、白皮松等,多是百年之物。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严冬万木凋零,惟松柏长青,此时观赏,更见精神。
完
梦中彩笔将能事,信宿沧浪旧钓矶。
往日买邻矜胜践,当年招客许传衣。
贺船回棹成今古,邺架遗签有是非。
坡老常州自不归,名园乔木澹清晖。
网师园感旧
顾印愚清代
网师园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这是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四进,自轿厅、大客厅、撷秀楼、五峰书屋,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西部为内园(风园)。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
其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观与变
在对网师园进行资料查阅和全景游览后,平面图的抄绘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画的每一笔也都对应着游览过的场景。不过,在这一次相对深入的了解后,对网师园的观察和角度也完全不同于曾经亲身去苏州园林游览时的感受了。
当初我是一个单纯的游览者,抱着好奇和欣赏的态度肆意游览,那时我只是一个外来者,并没有真正融入进这个环境,再加上园林里的一些现代化引导和保护措施,直接隔开了园内的生活用具,也隔开了我对园林的真正观察,只是走马观花,漂了点水花然后落得一场空。
然而这一次我虽并没有走进现实场景,但这次的观察明确地改变了我的身份角度,我已经开始不自觉地愿意走进这一园林,以一个会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的视角来欣赏这一园林,来观察各个部分的使用功能,来欣赏每个角落的趣味性。
并且我还对应着整理了一份布局与名称来源图,可见他们生活的精致与诗意啊。
再放大细观细赏一些景致,仿佛自己也容身于此吧。
集虚斋
取《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即清除思想上的杂念,让心头澄澈明朗,为修身养性之所,是园主之读书处。
月到风来亭
取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之意,故名。
亭在园内彩霞池西,六角攒尖型,三面环水,亭心直径3.5米,高5米余,戗角高翘,黛瓦覆盖,青砖宝顶,线条流畅。内设“鹅颈靠”,供人坐憩,是临风赏月之佳处。
梯云室
梯云之意,取自唐张读《宣室志》中载周生八月中秋以绳为梯,云中取月的故事。此屋前庭院假山,均用云头皴手法堆叠而成。主峰在五峰书屋东山头,倚楼叠成楼房山,可攀登山道而进入楼中,门外斜对着云窟。这真的是我超级爱的一个点了。
回想如今我日常生活的场景,楼房的名字大多以ABCDE,等明确直接的理工化命名,再回过头来欣赏它们诗情画意般的牌匾,每一个房间,每一个亭台廊道都有它专属的名字和来源意境,又是别有一番意味。
石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
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西部为内园(风园)。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
走在这座最小的苏州园林中,抬头望天望树望建筑望多了后,再低头看看路,你才会再次发现,这座小园林里面到底汇集了多少精华和心血。连不同区域的不同地方的地面铺砖都手法各异,就算都是靠着水面的同样的用途的地,都各有不同。
就连这么看似不起眼的被踩在脚下的地板都那么统一而又富有变化,那么同理,
隔断、窗框、门户、桌椅、灯具、门帘……那这些又会有多少变化呢?
你是否有留心,又是否找到这些变化的规律和趣味之处呢?
那石头的类别于摆放呢?植物呢?
那看完网师园你是否又想延伸着去了解、游览苏州的其他园林呢?
在文末再放上一些网师园里令我难忘的一点点景色吧
家国
完
美丽
国庆快乐!
Toseetheworld,thingsdangerous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