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用功还是学不好因为你忽视了这件事金

作者

凌想来源

凌想亲子心理01不让我学习,有你这样的妈妈吗?最近,橙子的学习热情出奇地高,他嫌整天在家呆着太无聊,总嚷嚷着要我给他报课,数学语文英语什么都行。这样的对话重复了好几次:“八月份不是给你报了课了吗?”“不行,我现在也想上课。”“不用一下子学那么多。”那天,我俩出去散步,又聊起这件事。橙子说:“你说说,有你这样的妈妈吗?人家都是巴不得孩子多学点,你倒好,不让孩子学。”我说:“我不是不想让你学,而是想让你趁暑假的机会,多培养培养对一个学科的整体感觉,而不是一头钻进去,学这些具体的知识、解题技巧,这些你上了初中都会学的。”橙子没说话,显然不是很理解我所说的。我想了想,给他举了一个例子。这几个月,橙子的作文水平大有长进,写了好几篇让我们很吃惊的作文,还在稿费(我给的)的诱惑下,写了一篇将近字的小说。我说:“你看,你现在对写作文就比较有感觉,所以下起笔来就很自如,该用哪个词,该怎么表达,你都会凭感觉来写。但是,如果按照老师教的,把什么是比喻、拟人、排比,每种修辞手法都有什么好处,开头要怎么写,结尾要怎么写,把这些都记得牢牢的,你还是对作文没感觉,还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即便记住了很多好词好句,那么这篇作文顶多看起来辞藻华丽,却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流注,这样的作文也不是好作文。”橙子表示同意:“这倒是。我现在写作文,根本不会特意想这里该用个比喻,那里该用个排比,就是自然而然地写出来了。而且,我发现,老舍、鲁迅的文章,也没有那么多的比喻排比,没有那么多的修辞,也写得挺好的,挺能打动人的。”对呀,因为他们是用心写,而不是用脑写、用技巧写。所以,想要写好作文,单单记住那些修辞方法、记住好词好句是没有用的,就是要多读书、多体会、多练笔。多拓展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感觉,培养心与笔贯通的感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是一篇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的好文章。这种感觉的涵养是很可贵的,如果能利用暑假这段时间,对数学、物理这些学科,也多少培养些这样的感觉就好了。所以,我更希望你能上一些这样的课。橙子点点头。他有些明白了。02故宫鉴宝专家的眼力是怎样炼出来的?我之所以重视这种感觉的涵养,是因为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因为喜欢看书,从小到大我的语文一直学得很省力。举个简单的例子,的地得这三个字,我很少用错。我没有刻意地去记,它们的用法是什么,分别要用在什么地方,因为读得多了,写得多了,就有了一种感觉,很自然地知道,这个地方就该用这个字。一旦用错了,就会感觉很别扭。以前,这只是我个人模模糊糊的体验,这几年接触的家长多了,我才发现,很多家长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都把焦点放在了具体知识的学习上。原来,学习和学习是不同的。很多家长都认为,学习就是学知识、学技巧。而这些知识、技巧都是零零碎碎、彼此分割的。比如学语文,就是记住知识点——这首诗是谁写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把这些知识点记住了,就能考高分了。比如写作文,就可以分割成几大块——好词好句、修辞手法、结构套路、主题立意。把这几大块一一学会、记牢,再组合起来,就可以写出好作文了。如果用这样的“学习观”指导孩子学习,就容易学得很机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怎么可能让孩子对学习发生兴趣呢?就像让孩子认识一条鱼。告诉孩子,这是鱼头,这是鱼鳍,它属于什么纲目,它的习性是什么,它是怎么游泳的。即便把关于鱼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孩子,这条鱼在孩子心里还是“死”的,还是各种知识的堆积,而不是一个灵动的、有美感的生命。不如让孩子去看一条在水中畅游的鱼,让他去看、去触摸、去感受,他自然就知道什么是鱼。有了这样的感受,这些知识就会在他的心里整合起来,就变“活”了。前段时间,我见了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故宫文物鉴定专家。我很好奇,问他:老先生鉴定文物的火眼金睛是怎么练出来的?这位朋友说,他父亲就是靠多看真东西练出来的。他的父亲是文物鉴定科班出身,一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这几十年里,他大量地看真东西、好东西来养眼。这样涵养出来的眼光,往往一眼看过去,凭感觉就能判断出来是真是假。真东西,就是感觉对。赝品,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有了大致的感觉,再运用相关知识一一分析判断。判断的结果,往往和感觉的判断是一致的。天下事都是相通的。知识的积累很重要,但感觉的涵养会让你升高一个维度,超越机械僵化的题海战术,达到融会贯通、灵活变化的境界。有的人学得很笨,有的人学得很灵,差别之一,就是是否涵养出了这门学科的感觉。03涵养感觉的三件事那么,怎么涵养这种感觉呢?我的经验有限,目前略有心得的是这几件事。第一件事,是阅读。尤其是,想提升语文成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量的、多领域、多题材的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就是在涵养感觉。第二件事,是引导孩子多了解这一学科的历史和沿承,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大致的、整体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通识教育。现在有很多质量很好的通识课、纪录片,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最近,我在一个平台上买了一套数学通识课,把古今中外关于数学的话题贯通起来讲,老师讲得很有趣,我和橙子都很爱听。那天散步时,我们也聊到这个话题。我指指路边的一座高楼:你看,咱们这么走着,你不知道这座楼后面是什么,隔着绿化带,你也不知道这条马路对面是什么。但是,如果你坐在飞机上往下看,就会看得特别清楚,这栋楼后面有什么,楼后面的后面有什么,都一清二楚。有了这个整体的感觉,你心里就有了数,就知道大体该往哪个方向走,那里会有什么风景,而不像是蚂蚁一样到处乱爬乱撞。学习也是这样,当你对一门学科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哪怕只是大致的感觉,就像站在高处俯瞰,这和你只是钻进一道道题里,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且,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会知道,你只是在这个地方遇到一个小难关而已,想办法走出去就好了,外面还有更开阔的风景等着你去探索呢。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就容易把这个困难看得很大,甚至因此对整个学科产生抵触心理。第三件事,我会引导孩子多了解这一领域的牛人大咖的故事或者传记。我和橙子最近在听有声书《别逗了,费曼先生》,这是物理学大师费曼的自传。费曼先生是当代非常了不起的物理学家,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有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你能从他的自传里感受到他对学习始终抱有好奇心,还有对生活的热爱,他总能从生活中发现有趣之处,有一种童趣,我俩经常听得噗嗤一声笑出来。这种名人传记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借由名人的故事对某一个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里多次提到欧拉公式,据说这是一个很著名也很难的公式,这引起了橙子的好奇。一天晚上,都快十一点了,我去橙子的房间,发现他还在看Ipad。原来他自己找到讲欧拉公式的视频课在听,还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我问他:“能听懂吗?”“听不懂。”听不懂,也愿意去了解,这种好奇和兴趣,不就是学习的动力吗?阅读名人传记的另一个好处,是从名人的经历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和意志品质,他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是怎样应对选择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这种大师级人物的生活态度、思维格局,对孩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不只是记住一个个的知识点,更不只是考试和分数,它是认识世界、拓展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内力的修炼。缺少了这个高度,就容易陷入低效的纠缠消耗战,陷入题海之中。所以,当我们焦头烂额于孩子的一个错别字、一道错题、一个不理想的分数时,不妨分出一些心思,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yisheng08.com/asczyj/46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