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半年,除了没有记录的读书笔记,在某书上总共完成更文字,我得到了这几点体会。
一、写作由最初目的变为需求
小白入门,为了写作而写作,一开始给自己定下每天写字的要求,强制输出,倒逼输入。即便是这样的目标也很费劲,要绞尽脑汁憋出来几百字算是按任务输出。
现在,写作成了我的需求,整理思路,加深思考,把从书上读到的知识及时加工输出文章都比过去更高效。
现在觉得每天都有很多需要写出来的内容,生活中和阅读中有很多启发激发起表达出来的欲望。
有时要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即便是日常也很有意义。最近看《步履不停》就有一种重温时光的美感,也更加感受到文字的神奇魅力。
每天的写作不单单是为了外在的什么目的,更是一种思绪的梳理,成长的反思,对生活的留影。
生活中的美好,成长中的收获,想要和他人分享的方法等等都需要用文字传播。因为有文字的滋养,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刻,我们的头脑变得越发神奇。
学会写作是当今社会获得持续成长的必备技能。通过写作,我的思考深度和维度都有改变提升。对待孩子也越来越有耐心,看待事情也越来越透。
二、阅读需求
写作除了表达内心,还会倒逼输入。不停写就要不停阅读。输入量要10倍于输出量也就是你每天写出字至少要阅读0字。
我现在每天码字左右,阅读也基本上能够达标。因为时间关系这些数字也只是对自己的最低要求。
我认为在培养习惯前期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或者给自己定任务。否则很难形成稳定的习惯。有朋友说阅读随性而来,什么时候想读就读,不必刻意为止,不必当成任务,好像破坏了阅读的乐趣。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好处,也明白习惯养成的好处,但是人天生喜欢处于舒适圈,要想突破以前,就要对自己推一把,在舒适圈边缘不断拉伸才能成长更快。
现在我的阅读需求是内在的一种必需,而不用刻意为了完成阅读计划去读书。如果哪天没有什么阅读时间会感觉很难受很空虚,那一本书的情节会让我魂牵梦绕。
三、获得了写作的手感
作为初级小白,要想入门先要有一定数量的练习才能获得写作的感觉。刚开始时老师就说先写出30万字以后再研究技能提升。因为一开始写作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一样头大,对照选材,主题,手法等挖空心思也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即便是先不管文章的质量,只写出一定的字数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最初阶段,老师鼓励新手先随心随意地写,自由写。能够流畅地输出是第一步,拿起笔不要停下来。
这种自由写作也是需要刻意练习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流畅的程度。也就是持续输出总量达到30万字或者某个数量。说到底写作也是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明白。好比一个攀登者拾阶而上,当你努力向上攀爬一段时间后会有豁然开朗的开阔,也会看清更远的目标。
不只是写作,人生亦如此。不忘初心,用心去做,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成长,向内求,慢慢来。遵从内心,按着自己的步子来,只要努力,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