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Tina育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本文共字,阅读需要1分钟。
前两天的一篇文,引发了很多小伙伴吐槽。
看完评论后,才知道,我们中国的父母其实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打着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倘若大家不信,先来看几条评论吧:
很多人都在说婆婆,说岳母,甚至还有一些子女就直接说自己的父母。可是,我们又扪心自问,父母把我们养大,他们竟然“不希望我们过得好”这不是扯淡吗?如果是这也,他们大可不必生下我们,养育我们啊?这又该作何解释呢?
是啊,不生不养不就好了,何必给自己“养个敌人“呢?
其实,对父母有这种“不希望子女过得好”观点的人,大多数是受到了来自父母某种程度的“伤害“,这种伤害,在子女眼里时伤害,可是在父母那里可能是“爱的表现”。
也就是说,很多父母爱子女的方式错了。
我一直喜欢的一本书《无条件养育》中,就曾经阐述过这样的道理:很多父母养育孩子并不是无条件的爱孩子,而是在这份爱上期望获得索取和回报。
怎么理解呢?听几句话:
“你考试就考这么点分,对得起我整天辛苦接送你吗?“
“你知道妈妈为了你能上这个学校,费尽了多少心思吗?”
“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顺爸爸妈妈啊!”
仔细听每一句,是不是都有一种目的性?或者是功利性?其实,孩子并不是要自己出生的,而是家长要孩子出生的,而且并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孩子是我们生命赋予父母的礼物,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无怨无悔的喂养他,那个时候才是最能体现什么是无条件养育观点的。
昨天,在某书平台,看到一段视频,看完后竟然泪目了。因为,这段镜头,也体现了父母的无条件爱和包容。
视频内容:一位妈妈,走着,身上不断有脏水泼过来,脸上身上全都是。从表情来看,她很想生气,也很想抱怨,也很想哭,但她没有,依然握紧拳头隐忍着坚定着向前走。走到一扇门面前的时候,她长叹一口气,梳理好情绪,面部表情温柔,开心,手用力拉开门,进入房间。
刚放下包包,一位小男孩大喊:妈妈!
这位在外面饱受风霜血雨的女人,蹲下来,张开双臂,宝宝扑进她的怀里。开心的笑了,女人也开心得笑着,丝毫看不出来,她在外面曾经备受伤害。
可是镜头一转,女人的后背上的斑斑印渍,又清晰感受到她为了孩子选择独自吞下一切风雨的母亲之爱。
我想,看完这个小片的人,应该大部分都会泪目。尤其是家中有孩子的父母,还有父母年龄变老的子女,可能都深有体会:妈妈为了这个家,真的不容易。
而确实也是如此,视频下面的回复中多数是这样的:
网友:太戳心了!我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外面自身疲惫,打开门,回到家,看到娃,我必定脸上充满笑容。
网友:一方面是妈妈在外为家庭遮风挡雨,一方面是孩子让妈妈有了更多的力量。父母和孩子应该是相互成就的吧。
网友:我为啥看哭了!你们呢?
网友:当妈妈后才知道,最不想孩子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因为我们想让孩子看到的世界都是灿烂阳光。
网友:我也不是个好妈妈。有时候情绪不好,我就发泄在孩子身上。我在努力改正中,希望不会太晚。
网友:为母则刚。
网友:所以,视频的意思是,别要孩子?本来都很累了!回家还得伪装?(这位网友,您的脑路果然是清奇!)
网友:求背景音乐。(我无语了……)
网友:其实,我并不觉得我作为母亲伟大。反而是孩子更伟大,无论我生气还是高兴,每当回到家,他都会无条件的拥抱我,安慰我,孩子才是我勇气的来源,是孩子在安慰我这颗受伤的心。(这是一位好妈妈!)
看完网友的回复之后,您有没有更多元的思考?我们赞美妈妈,爱孩子,爱家庭,独自一人承担痛苦,不曾抱怨,也不求孩子家人回报;可是看到懵懂的孩子,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孩子那种无条件爱父母的内心。
就像其中一位网友说的那句话:父母和孩子应该是相互成就的吧。
话已至此,旁的,不再多说。大家多体会感受,多思考,生活中的常识多着呢。
我是
Tina育儿,欢迎一键三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启发。
愿您向阳而生,满面春风,做心中那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