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山建县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任江山知县的有百余人,其中有一位在任仅两年的知县,却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他就是余一龙。
?余一龙(—),字汝化,号见田,乙未正月二十六日生,婺源县沱川乡燕山人,嘉靖三十四年乙卯科应天乡试第一百八名举人,会试第一百十五名贡士,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范应期榜三甲第二百一十二名进士。
同榜的还有徽州府歙县人许国和宣城的徐元太。
?许国(—)字维桢,徽州府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年),考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先后出任检讨、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詹事、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十二年,因“平夷云南”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死后,朝廷追加谥号为“文穆”,著有《许文穆公集》。徐元太(—),字汝贤,号华阳。初授江山知县。赴任前,已经上任翰林院检讨的许国为他写了一篇《送徐华阳先生之江山序》,不料家母突然病故,遂申请归乡丁忧。以致江山知县之位空缺。
此时,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江山石门人赵镗(—),向同乡的吏部尚书毛恺(—)申请,推荐余一龙赴任。
?许国闻讯后又写了一篇《送余君汝化之任江山序》,文中写到:“江山故有江郎之秀,峰石插天,其间故多卓诡异常之士。大夫士之卓诡异常者,往往自负其奇,以傲睨有司。有司者,一政之施,一令之布,稍不当其心,即各以其见议之,故其治之甚难。”许国深知江山一邑治理不易。
文中还写道:“是故邑之先达,公其令以为民则易,私其令以自为则难。”一心为民才是正道。最后许国叮嘱余一龙:“少宰以识鉴闻天下,乃其所取于汝化者,汝化岂负之哉?”世人皆知毛尚书慧眼识才,任人唯贤,莫不可辜负其良苦用心!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莅任,至隆庆二年戊辰()离任,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初出茅庐的余一龙在江山这片土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代的江山城江山自唐武德四年()建县以来到隆庆年间,余年里,县治一直没有城墙,“寇盗时发,苦无防御”。诚如尚书毛恺的《新建石城记》中写的:“邑故无城,左溪右山,宛然一聚落耳。”
余一龙到任次年,就接受当地民众的倡议,即决定修筑城墙,经他多方筹划,“始于丁卯十一月,讫于戊辰四月”,在那个没有工程机械的年代,仅用五个月时间就修筑完成了。“其城延袤五里,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有奇,长一千丈有奇”。
?江山古县城图?
江山城墙之规模,东起鹿溪圳,西止西山底,南起现址大南门,北至县署后。延袤五里,高二丈厚一丈五尺。设九门,东曰通昌通禄通宁;西曰通兴通贤;南曰通福通和;北曰通安通化。城墙建成后,对于规范城市建置,防寇御敌,拒盗阻洪,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后,尚书毛恺作了《新建石城记》,广东左布政使徐霈作《赠余见田新城歌》。
?通安门(吴丁项绘)
城墙修筑完成后,余一龙又利用余资余力,疏通了城内九连池、开凿了七星井,贯通了城内水脉,方便了百姓生活。
九连池,是当地百姓在古城东南隅开凿的九泓池塘,起自小南门外,进城后曲折排列,止于通禄门底。九池贯通后,由第一池受城南百亩田水,源源流注城内八池,出通禄门至鹿溪圳。由于池池贯通,所以旱天不枯竭,雨天不满溢,是县城内蓄水、用水、防火、排涝的多功能水利工程。这一工程由于年久失修,余一龙组织劳役对整个九连池进行了全面的疏浚,使这一利民工程焕发生机。
七星井,即自县治大南门起沿大街向县署方向成北斗形曲折相序的七口井。这七星井用于当百姓汲饮、洗涤和防火,泽被当地万民数百载。
?江山城门分布示意图
江山县治城南突星山,危岩突兀,百姓疑为火星高照。南宋绍兴年间,县令杨雯将其改名景星山。为祈求城内免受火患,余一龙根据当地百姓的呼声,在城北县河出水口处建了一座城楼——水星楼。水星楼又名天一楼,取《周易》天一生水之意,楼内祀太阴之神真武水德星君,以遏制火魔。此楼高六丈余,巍然屹立在古城北隅,隔城遥对景星山,成为城北一景。水星楼数百年来屡毁屡修,至民国三十年又被日寇飞机炸坏。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如今已难觅踪影。与建水星楼的缘起相类,古人认为一方风水可以孕育一方人才,所以余一龙顺应当地民意,很看重城市地脉的培植。在他到任的当年,即在景星山建造了景星塔,后又在城北水口山重建了百祜塔。
景星塔,在城南景星山主峰北麓,为七级六面楼阁式实心砖塔。高五丈,三五七层设有佛龛,底层六面均设假门,南面门楣上刻有建塔年代与余一龙名号。景星塔与虎山危岩可谓相得益彰,危岩如咆哮山林的英武虎头,高塔则是钢鞭翘然的竹节虎尾,四百多年来此景成了江山城的象征,成为后世地标性建筑。
?景星塔
百祜塔,在双塔街道上耀村须江东岸,与后三十余年所建的凝秀塔隔江对峙。此塔为七级六面楼阁式空心砖塔,底层西南面设有一门,人可入内,视力可达塔顶。此塔高八丈,尤伟岸挺拔。经数百年风雨,虽部分侵蚀剥落,塔尖也于数十年前被风刮塌,但英武不减当年。
?钱华摄
同时,余一龙非常重视当地教育,淳化民风。修缮学宫,在学宫建造了讲堂—“明伦堂”。集诸生讲学,教以亲逊,移风易俗,使江山风俗大变,社会安祥。
?封门桥
?
旧时江山屡遭虎患,余公为保一方安宁,遂在景星山脚,利用念溪这道天然屏障,在念溪桥上筑铁栅栏门一扇,清晨启门,黄昏封门,故名封门桥,还在城南封门桥附近建有楼台—“一视亭”。
江山城西有骑石山,余一龙反复观看过,在他眼里,该山的形状像人举步踏在鳌背上。由于古代考中状元要在金銮殿步上塑鱼(石刻大海龟)头顶朝拜皇帝(状元才有上鳌头资格,因而留下“独占鳌头”的成语),为图个吉利,余公改骑石山为步鳌山。清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七日,遭受雷击后,石峰脱胎换骨地变了样,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形象,这石峰很像公鸡的鸡冠和鸡喙(嘴),特别是鸡嘴,惟妙维肖,生动逼真。此后,人们又根据其形象改称为“鸡公山”。?步鳌山
因政绩显著,?隆庆二年戊辰(年),余一龙告别江山,赴南京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据道光《徽州府志》载:“擢御史,疏请东宫出学,乞宥谏臣,郑履淳严,绝馈遗,或所以碎其瓮,有击瓮侍御史之号。”
隆庆五年辛未(年)出为湖广按察司佥事,分巡荆西兵道。据光绪《沔阳州志》载:“平桐柏湖寇,邸中有羡税,悉以建闸筑堤,修四城,缮三学,楚人德之。”
万历二年甲戌(年)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分守宁绍台兵道。“民呼为外翁,以惠爱胜也。”
万历六年戊寅(年)迁贵州按察使司副使,整饬威清等处兵备。“值苗谢等四十四寨逆命,一龙晓谕祸福,单骑深入,受款皆籍为编户,继而苗安为寇,一龙念其狃于招抚,乃出不意除夕往歼之,特赐奖劳。”
万历九年辛巳(年)转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奉勅督理黄册。
万历十一年癸未(年)转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万历十二年甲申(年)升本省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万历十三年乙酉(年)转左布政使。
万历十四年丙戌(年)丁父忧。
万历十九年辛卯(年)起补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建洪济桥、回澜塔,开河凿井,改四门,树武侯文翁二坊。”据康熙《四川总志》载:修举废坠,振起人文,精形家言,相攸为镇江口宜有浮图以挽江澜,作长虹以截江势,乃竖九级以镇之,更创长桥若干丈,至今科第联绵,而爱养留惠,蜀人思之。”
?成都九眼桥?
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年)内转南京太仆寺卿(在滁州)。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年)进阶正治卿,告归。
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年)卒于家,年七十七。墓在婺源十六都洪源张家田。
余一龙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善政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浙、蜀、贵皆立祠祀之。
余一龙离任后,江山百姓依依不舍,此时已告老还乡的赵镗还专门作《余侯生祠记》:“侯素性淡泊,自飞鸟三载,清苦简素,与寒士无异,每出舍,辄食饔飱自给,驺从萧然。侯一念爱民之心通于天,孚于鬼神,信于庸人孺子皭然无疑,微侯补偏救敝以归诸理,吾邑之浇漓甚矣!何以有今日乎?”
据康熙《江山县志》载,余公生祠在县北宝成寺侧,厅一所,两廊门及店面五间。公讳一龙,载列传。可惜如今已无迹可寻。
余一龙的故乡是徽州府婺源县沱川乡。沱川是婺源余氏最主要也是最典型的聚居地,全乡大多数村庄皆为余氏聚落,余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七成以上。
?沱川余氏宗祠
沱川余氏的始迁祖,为北宋末年的余道潜。据民国版《婺源县志》载:“余道潜,字希隐,宋雍熙进士智孙,舒城宰永锡子。登宋政和八年()进士,任桐庐主簿。博极群书,精于天文、地理。为政严明,民甚德之。时朱勔采奇石异卉以供贡献,将次桐庐,道潜曰:‘吾岂剥民以媚权贵?若不去,终必有祸。’遂挈妻、子之婺源沱川(篁村)。未逾年,方腊果起兵,以诉勔为名,浙东、西遂大乱,人始服公之先见。”
??余道潜与朱熹之父朱松系同科进士,两人相交甚厚,彼此邀约,时常优游。道潜为婺源秀丽山川所迷醉,异常钟爱,遂有隐居此地之意。当年与余道潜同科的婺源籍进士就有4人,他们是:王建(中云人)、吴渊(罗田人)、朱松(松岩里即今婺源县城人)、胡昂(考川人)。一县有4人共登同科进士,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因此让余道潜心生歆羡,遂萌迁居婺源之意。?沱川乡地形,大山那边就是祁门县。
巍峨的笔架山下,矗立着一棵茂盛的罗汉松。远远看去,犹如一巨大盆景,苍健雄奇,又像坚守岗位的勇士,神情刚毅而坚强。据说罗汉松是当年先祖为卜村庄的成败兴衰而种植,如果倒插一罗汉树枝,树成活就迁居此地。如今已历千年风雨,而罗汉松早就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余一龙的父亲余时英,字景淳,号寒塘,燕山功迪公房,世十四。年少孝养父母,稍长,笃志读书,不设枕席,慕邹守益之学,往师之。潜心研究王阳明心学。
一龙兄弟9人,排行老四,兄一德、一元、一儒(庠生),弟一桂、一夔、一鹏、一鲲(庠生)、一鸿(县丞)。子同光(监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文中提到的徐元太,其父徐衢(—),字登之,号谰溪,精通《周易》,曾任江西浮梁县主簿。一次因为冒犯了巡按御史赵镗,遭到责打。徐衢羞愧难当,辞职归里,又见儿子们不求上进,“每流涕,忽忽不乐。”元太兄弟跪问其故,徐衢将遭辱之事叙述了一番说,“你兄弟二人又都失学在家,功名无望,看来我是后继无人了。”兄弟们深受震动,从此发愤读书,终于双双考中了进士。
考中进士后,元太恰好被分到那位曾责打过自己父亲巡按御史赵镗的家乡——江山任地方官,他心想,这下可以为父报仇了。临行前,他在家大摆宴席,可是知子莫若父,父亲装病在床,不愿见客。元太很是纳闷,父亲告诉他:“正是因为御史的责辱,我才罢官回家,教育你们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他是我的恩人,而不是仇人。你去了那里,应该向他感恩;如果你要想为我报仇,就不是我的儿子了。”元太只好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刚直不阿,宽以待人,这正是元太从父亲那里继承的精神财富,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后来的行事中,无论是不谄权贵,还是在西南平叛中开脱失职的下属,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父亲的影子。
徐元太本来是他赴任江山知县的,后因丁母忧而改派余一龙来江。元太丁忧期满之后,补直隶魏县知县,政绩卓异,擢吏部主事。分校闱试,所拔皆知名士。以取沈懋学之嫌,左迁山东参政。改陕西按察使。以功累进兵部右侍郎。历任刑部左侍郎。转户部,总督仓场乞归。家居数十年,于书无所不读,尤晓畅军事。著有《史鉴吟》《易编》《喻林》《抚蜀奏议》。
?古韵徽州,人杰地灵。
参考文献:康熙《江山县志》
同治《江山县志》
康熙《四川总志》
光绪《沔阳州志》
道光《徽州府志》
刘念《试论明代徽州的阳明学——以《徽州府志》为中心》
吴精通《余一龙造福一方》
兰花斋主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余一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