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惊艳时光
——《时光的礼物》读书心得体会
寒假里,一拿到《时光的礼物》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来。那一张张书页,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描述,都让我禁不住深深地沉醉,似乎那些优秀的学生和家长就在我身边呢喃、对话、沟通、碰撞,似乎我也随着他们去往那些孩子美好的高中生活与大学时光,随着他们去往那些陪伴孩子成长的酸甜苦辣与喜怒悲欢。
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绝不浑浑噩噩地随波逐流——我读到了精神引领、信念为先的滋味。
每一个经历过高中备考的人都会对这段纯粹的奋斗时光记忆犹新,这份记忆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三年备考生活的标配——单一和充实。单一是对目标来说,为了升学日复一日地努力学习,行走于“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充实,为了升学夙兴夜寐苦思冥想,沉于题海日拱一卒。
当读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既尽吾力,吾心安矣”这些话语时,我的眼前出现是一个个奋斗的身影,他们经历成绩的起伏,经历高一入校的不适应,经历学霸变学渣的坎坷,经历踩线入校变黑马的逆袭,在困顿和黑暗时期,心中的犹疑和不甘没有将个人打倒,反而滋长了力量,默默蛰伏,不懈努力,终迎来光明的硕果。
我常常想是什么支持一个高中学子奋战三年?答案是信念,是希望,是不断努力锻造出的控制感。尤其是在成绩起伏的过程中,这些挫折最容易击垮学生的信心,甚至使他们陷入自暴自弃的泥潭,然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不是灰心丧气,而是努力找出自己的漏洞和不足,然后通过分析、复盘、总结、精炼来迎头赶上。
闲散如酸醋,只会软化鱼跃龙门的潜质,精细像火炬,必能燃起超群绝伦的火焰——我读到了深耕细作,笑看云轻。
在阅读这本书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让高中学生和我一起阅读,因为它让我开始解读心中一个问题:怎样来学习?我想,学习首先是一件用心、用情的事情。
学习是一件精细的活儿,只有沉下心来,一心一意付出,才能迎来学习成绩的进步。当看到学霸把整个科目的框架烂熟于心,把所有的题型的解题思路都总结下来,把相应题目练习到自动化输出,我感慨真真应了“天道酬勤”的古训。尤其是,精心总结各科学习方法,这反映出优秀学子是爱思考动脑子的人。在闫一凡的《那些时光中的礼物》中,她扪心自问:今天是否有所收获,是否完成目标?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弥补?每一个前行的人有的时候需要不被身边人和事打扰闷头前行的执着,更多时候需要拥有紧盯目标明确自己位置的清醒。这份执着和清醒体现在面对学习时候,沉下心来,一边刷题增强对知识点的熟练程度,一边总结把常规题型和特例题型,这里面都是精细的工作。书中多处都指出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努力学习,不能看起来很努力,努力不等于时间的单纯付出,是全身心的投入。
在李毅恒同学的《我的两次高考》中我看到了高中学生经常议论的“实力与运气的”的客观解读:“这时候有些明白了,曾经以为考砸很大程度上是运气作怪,却从没想过自己拥有一些绝对的实力后,会自然感到运气一说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个高中学生笑看云轻的态度中既包含了实力的储备,也含括心态的调整。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特立独行,我读到了破开格局,深挖成长。
高中是什么?高三又意味着什么?回望时心中又有哪些感受?是一台只会做题和考试的机器吗?
高中三年的备考,每个人都做了那么多的卷子,用无数个晚自习来提升自己,熬过了数不清的考试,每次都在成绩单上丈量自己与学霸的差距,即使有着一些难以形容的情绪,却成为交织着成长的线条。这些曾经走过的时光中的美好瞬间感动着每一位备考学子。如同崔胤隆同学说的“高中留给我的东西不只是一张录取通知书,当初那个不甘的、执着的自己依然没有远去”。高中是一段充实的时光,最美好的,其实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汗水浸湿衣襟,泪水迎风而落,但自己仍在全力奔跑。
书中的学子在交流学习方法的时候,目光不仅集中在怎样获得高分,更多时候是喜欢一门学科,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心灵的突围和成长。名次的起伏和学习上的起伏,让学生拥有了平静的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将注意力用到所需之处;周而复始三点一线的枯燥,让学生明白等待和重复都是生活的艺术,因而能够咀嚼出时间最本真的滋味。学生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拼搏,更懂得了拼搏的意义。
最后,我想说,所有经历都有价值,所有记录都有意义。我无比期待,期待自己和学生一样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愿我的故事细水长流,敬愿学生的营营功苦守得晴日花开。
读书感悟·你我共享
撰稿:张晓晶
审核:韦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